后记:
对中国后现代的结论

北京电影学院毕业论文
论后现代主义在电视节目创新中的应用

后现代学术区
版主:啊飞
邮箱:xie3ds@263.net
论坛:后现代论坛

本页回到首页←

新窗口到首页↑

读解后现代
1.后现代的背景
2.后现代的定义
3.后现代的文化特征
4.后现代的语境
5.后现代与网络个人出版
6.电视媒体和后现代的关系
7.电视节目中的后现代手法
 
后现代的误区
1.颠覆
2.含混
3.不负责任

后现代电影及电视
1.访谈类节目《实话实说》
2.读报类节目《马斌读报》
3.教育类节目《百家讲坛

4.真人秀节目《超级女声》
5.真人秀节目《我型我秀》
6.真人秀节目《挑战主持人》
7.脱口秀节目《东方夜谭》
8.综艺节目《过年七天乐》

9.电视剧《武林外传》

10.电影《疾走罗拉》
11.电影《鬼子来了》
12.电影《双重间谍》
13.电影《第四十一》
14.电影舞台剧《暗恋桃花源》

后现代论文汇集
1.后现代主义在电视节目创新中的应用

     ——作者:谢斐(邮箱:xie3ds@263.net 欢迎讨论BBS讨论

专业:影视管理 开始时间:2006.1.10 完成时间:2006.5.10 网络发布时间:2006.9.4

(版权所有,转载请勿更改内容,并注明作者和地址:http://www.top21china.com/postmodern/tv.html

                         内容摘要
  进入21世纪后,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开始波及开来。后现代思潮作为社会理论,它改变了电视媒体受众和媒体从业人员的思维方式,反应在节目上也必然会适应这种变化,同时还引发了电视媒体是否庸俗化的讨论。本论文首先对国外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了详细阐述,在对后现代背景和后现代主义理论进行了分析后,提炼出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和后现代的语境。随后,分析了电视媒体和后现代的关系,论述了电视媒体运用后现代思维的必要性和意义。接着对当下具有后现代文化特征的高收视率节目进行了系统分析,对电视节目中的后现代手法进行了系统归纳,并分析了后现代节目创新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最后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展望了后现代在未来电视节目中的应用意义。

关键词:后现代、电视节目、关系、意义、现状、手法

                          Summary
After we entered the 21st century,post-modern begins to get round in china. Post-modern is a sociological heory,it has changed the thinking of audience and the employed in the videoland.And the program of TV has happened many changes,many people begin to discuss the problem about Television's vulgarize.This treatise first 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of post-modern in the foreign countries.After the background and theory of the post-modern has been analyzed completely,the paper extract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and the language situation of the post-modern.Then,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ideoland and the post-modern,and discusses the necessityand meaning to the videoland.Then,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gram of TV with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post-modern,and sums up the means of artistic expression in the program of post-modern TV,and analyzes some problems of the program of post-modern TV.At last,we look farther to the futurity of the program of post-modern TV.

Keyword:post-modern、TV program、connection、meaning、actuality、technique

                             目 录

前言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概述
  (一) 后现代背景、后现代主义理论基础和定义
  (二) 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
     1. 拼贴组合
     2. 多元化
     3. 平面化
     4. 大众化
     5. 调侃反讽
     6. 尊重历史,复归传统
     7. 自由的体现不是物质,而是精神
  (三) 后现代语境
     1. 没有结构就没有解构,没有解构就没有后现代
     2. 快乐原则
     3. 非现实的虚拟世界
     4. 消费社会
二、 后现代与电视媒体
  (一) 后现代与电视媒体的关系
  (二) 电视节目的后现代文化特征兴起
  (三) 电视媒体运用后现代思维的必要性和意义
三、电视节目中的后现代文化现象及演变过程
  (一)访谈类节目《实话实说》
  (二)教育类节目《百家讲坛》
  (三)真人秀节目《超级女声》
  (四)脱口秀节目《东方夜谭》
  (五)综艺节目《过年七天乐》
  (六)电视剧《武林外传》
四、后现代在节目创新中的应用手法归纳
  (一) 拼贴组合
  (二) 开放式结构
  (三) 打破时空界限
  (四) 调侃反讽
  (五) 模仿生活
  (六) 重新读解
  (七) 和谐共存
五、后现代节目创新应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 简单模仿
  (二) 低级庸俗化
  (三) 缺失后现代话语导致价值流失
六、展望了后现代手法在未来电视节目中的意义
后记
参考文献

                             前言
  进入21世纪后中国进入了网络时代,伴随着70后年代人的观念改变,伴随着中国的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后现代”这一词语开始在中国逐渐频繁使用,后现代思维方式开始波及开来,而电视媒体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也必然发生着自身的变化。
  后现代社会是一个由媒介建立的社会,电视媒体作为后现代的载体之一,自身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2005年电视媒体更是发生了急剧变化。如央视新闻节目《马斌读报》从原来新闻用一种声音说话方式改为多视点解读,主持人从原来的高姿态变为平视角度,话语突然变得有趣,可以感性读解了,透出了人文关怀;娱乐节目《超级女声》全民上舞台,观众当评委,完全开放式的结构体系吸引了无数观众和媒体关注;教育类节目《百家讲坛》新解历史,通俗易懂的普及历史知识,达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电视剧《武林外传》借用古装武侠形式,无厘头话语中又加入了网络话语、当下新闻热点等元素,打破时间和空间界限,其后现代大拼盘故事吸引了无数70后年代人。
  后现代电视节目的兴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和当下的社会政治经济变化和社会文化潮流分不开的。从政治经济大环境上看,中国正走在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中,必然也会有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过的种种矛盾,如必需解决市场经济下人的物化问题——既要物质文明也要精神文明;从文化环境上看,网络文化时代已经到来,新媒体多元化、大众化的网络思维方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从年青人的变化上看,新生代人思维开始独立,要求追求自由、表达自我、承认自我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希望通过精神文化消费方式来表达自我,而不是通过物质消费。而后现代主义消解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其大众化、多元化、平面化的精神正符合了当下精神消费的需要,于是通过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和网络载体,后现代思维2005年开始漫步开来,后现代下的平民文化冲击了现代主义文化下的精英文化。
  当下中国电视媒体的急剧变化迫使文化界展开了关于电视媒体的讨论,大都围绕着现在电视是否过于庸俗化而展开,电视行业常说的“娱乐至死”就是这一现象的极端概括,电视似乎只有一个功能,那就是“娱乐”了。那电视究竟是为了“娱乐”而娱乐,还是有其他原因而走向娱乐,这就需要我们从根本上理解清楚电视媒体在后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以及电视媒体和后现代的关系,才能更好的解释现在电视媒体的变化,从而在后现代语境下正确运用后现代手法,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内容上进行节目创新发展,达到精神文化消费既符合人的思维变化,又不走向节目庸俗低级化。
  因此我们应该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探讨,通过对一些典型的后现代电视节目进行分析,总结一些节目规律和节目创新手法。

一、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述
  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可避免的影响了我们的社会理论,作为社会万花筒的电视媒体更是首当其冲,电视媒体节目无论从内容和形式都开始有了新的变化,这迫使我们对后现代在西方文化中的产生和变化进行分析,从而以拿来主义的精神进行取舍和应用。下面我们开始逐一了解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后现代社会理论,分析后现代文化特征和后现代的语境。

(一)后现代背景、后现代主义理论基础和定义
  首先,我们从时间上了解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文艺评论家开始谈论后现代或后现代主义。到六十年代,后现代主义一词开始在文艺界流行。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上半期,哲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理论以及新的女性主义开始加入后现代的纷争。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在社会全面流行开来。
但后现代主义又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它是一个模糊的定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的概念。因为后现代本身是一个多元的杂和体,后现代思潮中并没有统一的流派。后现代是在现代主义不知不觉的发展和危机中,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内部逐渐地生长出来地。“后”是指相对于同启蒙运动相联系或相一致的现代性而言。要理解后现代主义首先要理解现代化和现代主义。
  现代化,在欧美国家是指中世纪以后,在中国是指辛亥革命以后,科学技术革命性发展与应用的过程,市场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等都曾对现代化进行了阐述,社会现代化对人的解放有进步意义,但也由于现代化毫无节制的发展对人类产生了灾难性的负面作用。现代化的突出问题是人的物质进步了,精神却在颓废。⑴“自我”丧失。人只是异化成了“理性工具”,人成为单向度的、零件式的、片面畸形的人。现代工业文明机械化、标准化、同步化、组织化等现代方式严重腐蚀着人的精神世界和感情世界,否定了人的本性,压抑了人的情感、意识和非理性等人的自我本质。⑵生存受到威胁。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进步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反而受到威胁,如二次世界大战,生态环境的恶化,资源的过渡开发导致能源危机等。⑶不尊重历史。自我意识、自我认同感的丧失,生存的矛盾导致不快乐,导致对历史的寻求,对传统的寻求,重新肯定“过去”(如20世纪西方世界对传统宗教再肯定,对进步的幻灭导致了对往昔的追怀,导致对物质主义的反省,使人向往中世纪的田园牧歌、故乡亲情,程现人性自我意识的回归)。⑷破坏了人类活动的平衡,物质性窒息了精神性,以数量压倒质量,以外在生活压倒了内在生活,表现为过度的物质主义、理性主义、追求功能与实用,扼杀了人的“感受性、爱和与自然的交流”。
  现代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按照其自身的逻辑将“人”越来越“物化”(商品化、功能化、工具化),这与那些追求人的自由和人类解放的知识分子初衷大相径庭,导致文化现代主义开始。现代化开始时的知识分子从摇旗呐喊,变为批判现代文明,以引起社会反思。
  现代主义是由文艺领域为数不多的精英人物所发起的文化运动,其鼎盛时期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上半叶,是对现代化的后果明显不尽人意的反应,文学、艺术是其主要领地,故又称文化现代主义。文化现代主义在文学、艺术诸多分支中都有表现,如文学中就有象征主义、神秘主义、未来主义、直觉主义、意识流小说派、超现实主义等。现代社会中,形式合理性与实质不合理性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如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是社会现代化的恶性发展酿成的历史性悲剧,为文化现代主义提供了现实论据。文化现代主义是对社会现代化的拒斥、逃避和反抗,是一种反对的艺术,文化现代主义是对现代化的批判、怀疑和不满的审美表现。
  现代主义和现代化是一对社会矛盾的两面,现代主义始终是对社会的对抗,始终是对社会的不妥协。而二战后的新技术革命为社会现代化注入了新活力,社会的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对抗已不再提倡,这为后现代的出现提供了条件。现代社会的变化包括:⑴技术基础或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出现“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或信息社会;⑵经济生活中出现消费社会,以消费(商品消费、文化消费)来承认个体存在价值;⑶政治生活的意识形态色彩大为淡化了,特别是“冷战”以后政治派别以对话和折中为主;⑷经济文化全球化导致出现“全球村”概念,生产者和消费者很大程度成为世界公民,人们不再计较商品的国籍;⑸虚拟世界进入日常生活,既进入电子媒体信息社会,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电视和报纸也一定程度上是虚拟世界,(虚拟世界实际是由语言和符号所构成的世界,不是现实的再现,却使人认为是现实的再现,对人的影响超过了个人所意识的范围)。
  全球化、虚拟世界使得各种异质的东西没有国界,没有封锁,异质的东西总是相遇,这和现代化下的一律性、对抗性完全不同,时代背景变了,现代主义开始不完全合乎时宜,这些都导致了人的思维观念开始变化,多元化、差异化等后现代观念开始兴起。后现代主义开始迎合现代社会中的消费主义,通过商品生产和大众传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鱼得水,从而使文化产业化、商品美学化,于是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差别消失了,艺术与生活的界线也消失。因此后现代主义是对社会的一种妥协的文化思潮,文化与社会不再是对抗的关系,文化和社会的差别消失,大众文化取代了精英文化,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开始模糊,文化消费中没有权威和专家,只有大众或平民。
  现在,我们可以看看后现代的真实面貌了。后现代主义是在现代主义中产生的,后现代主义有许多源头,叔本华、尼采的生命哲学、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库恩和费耶阿本德的科学哲学、一些独立于后结构主义的文艺批评、罗蒂的新实用主义和泰勒的多元文化主义等等学说。因此,后现代是一个杂和多元的文化,它没有统一的流派,但人们在谈论后现代主义时,涉及最多的还是后结构主义,因为后结构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方法论,后现代主义在后结构主义中得到了最直接的、最集中的理论表述。下面我们来看看后结构主义和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是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认为创始人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兴起于法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开来,影响波及整个西方世界。它根据作为孤立的事件或意义的结构性规律来对其进行分析,结构主义认为结构无所不在,存在于社会、文化、语言、心理等领域(一般不涉及自然界的结构)。结构主义的核心是“结构”,强调总体而非个体,关系而非实体,一般而非特殊,深层而非表面。还认为,人通常只意识到事物表层的意义而不会意识到深层的结构,即人对结构常处于无意识状态,需要有意识的发现。如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是研究无意义的语言结构,认为语言先于言语,并决定了言语的意义。但结构主义是有缺陷的,它强调结构和意义游离于客观世界之外的任意性,企图寻找普遍的意义或真理,试图认识世界的规则或规律,但没有给人的自由和创造性留下任何空间,从而导致其学说登峰造极时便从结构转向解构,从研究文本符号的意义转向表达人的感受和快乐。如巴特原来把符号学说成是一种“超语言学”,人们从他的分析中只看到文本而看不到作者,只看到结构看不到个人,导致了他后来又对符号学作出了重新规定,规定为“对语言学的解构”,重点开始从作者转向读者、从写作转向解读,此时他已从结构主义转向了解构主义。
  结构主义在反对传统的形而上学、拒斥绝对本质、实质或本体的同时,陷入了自身编织的“结构”中,人没有了创造性空间,推崇的普遍精神结构并没有出现,也没有人再去寻找。结构主义的登峰造极导致了后结构主义的兴起,后结构主义代替了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也是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方法论,是理论化的后现代主义。主要形成于法国,常常把后结构主义思潮同1968年5月的“巴黎风暴”(学生运动的高潮)之后法国知识分子态度的变化相联系,理解为政治化的运动。其实后结构主义是在更为一个复杂的文化背景中产生,其源头是结构主义,假定了结构的存在,更是对结构的解构,以结构主义为出发点,又超越了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不单是结构主义之后的东西,还产生于德语文化中一些现代思想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些理论,如马克思的学说,尼采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等,法国版的现象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对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发展也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后结构主义者大多曾经是结构主义者或对结构主义耳濡目染,后结构主义突破了结构主义的框架,反对形而上学(拒斥传统哲学或传统文化中的关于世界的本原和本质、知识的起源或基础、道德上的善与恶、人性和社会的超念存在等抽象概念),反对二元对立(西方形而上学假定了某种形式的二元对立,并假定对立双方中的一方处于决定性地位的中心,而另外一方处于被决定的边缘,如灵魂为中心的灵魂与肉体的对立、以善为中心的善与恶的对立、以人为中心的人与自然的对立、以本质为中心的本质与现象的对立、以男人为中心的男人与女人的对立、以西方为中心的西方与非西方的对立、以理性为中心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等等),后结构主义者试图解构等级化的中心论加二元论的结构,提倡开放性、流动性、可变性和多元化——即没有中心、没有边缘、没有对立的状态,承认强调差异,把差异看作对同一性逻辑和等级化秩序的否定(相信差异不意味者对立和排斥,而意味着并存和包容)。
  总结来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当下社会解决问题的态度,是从一个从多维角度看事物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它有自己的语境和时代背景前提,以结构主义为源头和基础,以后结构主义为主要理论,与文化现代主义共存。现代主义表现为拒斥现代世界中日趋庸俗化、日趋理性化的日常生活,而与现代主义不同的是,后现代主义文化对社会现实采取承认和接受的态度,即现代主义是文化与社会相对抗的产物,而后现代主义是文化向社会妥协的产物,后现代文化是包容的多元文化,其他文化为其提供了解构的素材,没有现代就没有后现代,没有结构就没有解构,后现代主义在解构中产生新的现实意义。谁拥有了后现代的视野,谁就会比别人或比从前的自己采取一种本质上更加开放的态度,感觉的范围将变得更加宽阔,具有更远的目测力。

(二)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
  后现代主义实质是一种生存态度,而不是一种标榜的生活方式。后现代本身是不主张单一而主张多元,不主张个人主义但主张个体差异化,它是没有风格的风格,没有永恒的价值。后现代作品在解构过程中才产生意义,因此任何模仿和抄袭形式是毫无意义的,也因此后现代在很多人看来是琢磨不透和难以定义的,我们只能通过后结构主义理论和后现代文化现象看出如下一些主要的特征。

1.拼贴组合
  后现代艺术最具有颠覆性的艺术行为就是打破了时间的前后、空间的顺序、因果的关系、逻辑的连贯,完全按照偶然的组合,随心所欲的交换,东平西凑的对接,形成一个新的整体,形成一种非线性的“蒙太奇”的时空结构,这就是“拼贴组合”。
  后现代主义所模仿和拼凑的东西主要来自现代主义的创作,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中生有。任何事物都离开了原来的上下文关系,重新进行组合成为完全不同的整合体,有限的事物可以有无限的组合方式,创造的意义不在于看到什么,而是如何看,在如何看中产生了解构的意义。从这我们也看到了后现代是有自己的语境,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有意义。要罗列出众多相关元素进行排列组合,也就需要作者和读者都对零碎的拼贴信息掌握足够充分,否则毫无意义和难以读解(如国内早期的拼贴组合式广告,虽然创意非常好,但拼贴组合后的意义却难以被接受,因为广告主消费者都读解不了)。也即是解构的基础是结构,后现代产生于现代,缺少后现代的语境,后现代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后现代在拼贴组合其他文化中产生新的意义。

2.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理论是后结构主义,它反对中心论和二元论、反对权威和绝对,倡导多元性、差异性和开放性,具有一种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对价值的自由选择。因为没有绝对的标准,所以倡导每个人可以有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种多元化观点有利于防止人的思维单一化,认识狭窄化,防止人类的退化,同时符合人类的探索精神和人性化发展,多元化可以解放思维,激发人们的自由创造能力。
  多元化和随意性是有区别的,多元化是有针对性的,它要求的是差异化而不是表面的形式不同。在后工业消费社会中,产品不再是为了便宜低廉而照标准化生产,差异化加大后,产品有了文化使用价值,大众生活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又推动着消费者不断出现新的审美倾向,许多潜在的审美需要不断地被挖掘和发现,大众文化也因此产生,文化产业化也因此开始。

3.平面化
  精英文化下的现代主义大师往往要求观众深入其作品深邃意义之中,通过不断的解释和领悟,发现作品的寓意,从而获得审美体验。而有了发达的媒体后,后现代主义把作为最高境界的作品内涵意蕴深度消解,以一种表层的、浅层的内容取代, 给人一种无需解释的体验,即一种形象可以用另外一种形象解释,这时认识只有一个层面,而不再需要深邃的语言解释成多个层面,从而变得平面化,平面化也使得文化大众化成为可能。
   如电视媒体是现代社会最具有影响的媒体,其不需要解释的瞬间视觉形象吸引着全社会的公众,它已经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学习娱乐的重要来源。

4.大众化(容忍粗糙和不成熟)
  后工业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大众文化,它消解了现代主义的“权威标准”和“发现真理的天职和使命”,消解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大众文化艺术抛弃了纯粹的唯美主义,运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从而使文化产业化、商品美学化,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需要。在大众生活越来越艺术化过程中,也激发个体的创新思维,培养了个人的创造力,大众从精英文化下的集体无所作为到大众文化下的个体积极参与,改变了集体无意识,由被动到主动,以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态度去创新生活和工作,大众文化消费的目的也就是要在消费过程中实现对自我价值的寻找,和对当下自我生存意义的认可。
  大众性的具体表现为商品性、技术性、娱乐性三个层面,具有市场化、世俗化、商业化、快餐化、形象化、批量复制等外在表现。技术性破除了艺术品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性后,艺术从自我表现转向了自我娱乐,改变了原来的自恋状态,进入了现实生活。

5.调侃反讽
  现代社会,大众都处于紧张繁重的工作中,大都希望从艺术的参与和游戏中简单的、直截了当的获得快乐,因而形成了特定的游戏心理和需求。娱乐性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后现代主义以一种非理性的、散漫的、随意的、自由嬉戏的态度对待事物,自贬与嘲弄、戏谑与反讽成为作品主调,但其手法诙谐而不低俗,态度自嘲而自信,同时获得了社会大众的关注和兴趣。

6.尊重历史,复归传统
  现代主义抛弃了传统艺术的法则和方式,否定内容决定形式,彻底解放了视觉形象的同时,艺术也成为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纯形式,成为彻底的精英文化,使得普通人难以读解。现代主义对传统的决裂也使它走向了极端,成为象牙塔中的艺术,成为大众难以理解的“对象”,现代主义作品也就开始没有意义了。而后现代主义和所有文化艺术思潮保持平等,向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历史回归,同时也是超越,使得后现代主义作品获得更多的开放性和多元性。
  后现代主义认同人类过去的历史,运用现成的成果重新创新,重拾历史但又不拘泥于历史,给历史新的现实意义。后现代艺术也可以看作是寻根的艺术,寻找和重新发现民族文化之根。

7.自由的体现不是物质,而是精神。
  现代化下劳动者听命于专业化分工,受制于机器,服从于生产组织。而在后现代社会下人开始追求精神的自由,劳动者开始不愿为物化标准而工作,手机、汽车、房子都不再是生活的目的和意义,也不是价值的体现,精神消费成为大众生活的需要。大众文化就是对现代人的价值认可,选择什么样的文化生活可以由自己也应该是由消费者自己决定。

(三)后现代语境
  在前面分析了后现代理论和文化特征后,我们可以看出,后现代具有自己的语境,离开了后现代语境,离开了一定前提,后现代就毫无意义。后现代主义文化是对以前极大丰富文化的一次重新分解组合,是一次精神上的自由之旅,后现代文化具有如下语境:
1. 没有结构就没有解构,没有解构就没有后现代。
  只知道后现代,而不知道现代,只知道解构,而不知道结构,后现代就没有了正确对象,就会落入低级、庸俗、无知境地中,成为无聊、庸俗的代名词。从传播学角度来说,这是指传播者和受众都必需有共同的语境,有着共同的知识结构体系,才有可能对结构体系进行解构,并且重新进行拼贴组合出新的意义。比如后现代电视剧《武林外史》对一个大学文化以上知识的受众的影响可能更大,因为该剧虽然借用了武侠片的外衣,但其中许多言语都是现代文化的杂和,甚至还夹杂有现代哲学的文本。或者说,后现代作品更加细分受众,不同的结构对应着不同的后结构作品,对应着有共同价值观念的特定受众,结果就是差异化、多元化。
2. 快乐原则(非暴力、多元化、大众化)
  后现代社会中,经济繁荣,政治生活意识形态弱化,观念解放。当下生存已经不是问题,追求创新发展成为急需,这就要年轻一代轻松的去面对,而不是老一代的苦大愁深式。于是,大众文化就让大家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享受生活,放松身心,而年轻一代则开始以调侃的方式选择了自己的文化生活。快乐原则让我们能更加平和的去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拒绝对抗,提倡多元化,提倡大众参与。
3. 非现实的虚拟世界
  后现代社会中,没有生存问题的人不希望被标准化和物化,经济独立的个体需要肯定自我生存意义和承认自我价值,而虚拟世界是最快的和最有效的现实模拟方法,并且在模拟的同时也把价值观念传播开来。虚拟世界是由语言和符号所构成的世界,是对现实的仿真模拟,它本身是不现实的,但又给人以虚拟的现实感,从而达到影响现实世界的目的。
互联网、电视、报纸都是符号化(包括文本、图像、声音等)的虚拟世界,人们一般会不假思索的相信传媒的权威性,而因为是虚拟世界的假设,也使受众进入一种游戏思维,大多数人能平和地认同多元化观点。比如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每个人可以塑造一个新的身份进入虚拟世界,可以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和全球人对话,信息的获得不再取决于其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网络中每个人都是独立平等的个体。
4. 消费社会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消费物质商品的同时也是消费价值观念,具有共同价值观念的商品对应着有共同价值观念的消费者,即后现代社会要求商品差异化、细分化,没有特点、没有创意的商品就不会有市场,这是思维多元化的物质表现。比如建筑,如果全世界人都住在千篇一律的玻璃和钢组成的国际风格的房屋建筑中,现在谁还会高兴,物质缺乏时期制定的统一的全球性生产计划已经瓦解,世界经济文化开始因为需求的差异化而开始变化,当初一部电影全国人看一年,一场电视晚会10亿人一起看的时代已经过去。

二、 后现代与电视媒体
  后现代社会是社会信息化的结果,是一个媒体为基础的社会,电视作为传播媒介之一,推动了后现代的发展,反过来,又不可避免的在发生着自己后现代化过程。电视媒体和后现代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几乎是同时开始流行和互相影响作用的。

(一)后现代与电视媒体的关系
  电视媒体与后现代主义究竟有那些关系呢?首先在时间上是吻合的,都是从六十年代开始流行;其次,电视媒体是现代社会的交流系统之一,它包容了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社会文化、伦理道德以及各种价值观念,电视媒体内容本身就是拼贴组合的多元产物,是一个用蒙太奇手法建立的虚拟世界,电视创造的"超级真实"已经让我们忘了现实的真实,具有典型的后现代文化特征,体现出多元的形态;第三,电视媒体推出的是快餐文化、大众文化,具有后现代的另一个文化特征;最后,后现代社会是媒介建立的信息社会,作为一种有效的大众传播媒介,电视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传播宣传工具之一。
  后现代主义是信息社会的产物,而网络媒体的兴起更加速了信息的公开化,网络媒体为大众拼贴组合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作品发布渠道,推动了媒体的后现代化过程。网络文化的多元丰富,加速了后现代的发展,改变了现实中的受众思维,面对后现代网络媒体的竞争,电视如何面对观念的变化改变自己,对自我的生存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而现实的状况是跨媒体的媒体集团形式开始形成,CNN、ABC、CBS等主流电视媒体早已把电视和网站的内容整合在了一起,网络媒体对电视媒体的观念融合,相互借力早已开始。中央电视台也借助网络与观众互动、互通,网络人也借助电视把flash形式引入电视节目中,互相融合借力,典型的是:网络歌手雪村走红电视媒体、CCTV-3纯Flash电视节目《快乐驿站》播出后收视率位居前列。
  因此,网络时代后,电视媒体更成为了后现代思潮的载体之一,电视节目具有了典型的后现代文化特征,后现代思潮改变社会的同时必然改变了电视媒体,面对时代环境的变化,电视媒体为了获得更多的受众,推出典型后现代电视节目也就成为必然。

(二)电视节目的后现代文化特征兴起
  原来电视更多是以一种声音说话,实行单向传播流程,互动交流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电视媒体处于主体地位,观众处于被动地位。而当网络文化改变了传统社会的语言规则和表达方式后,作为后现代文化传播载体之一的电视媒体在多元化和互动性上已经落后于网络媒体,电视如何面对观念变化的受众(主要是70后新生代),和改变自己的观念变得非常重要的。社会需要真正的大众文化,这使得媒体不再是以一种姿态面对受众,多元化、互动交流、创新求变这是后现代文化消费社会对电视媒体的要求。在社会进入文化消费时代后,电影、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体之间竞争加剧,如果没有把握和受众共通的后现代语言,电视媒体也就没有了有效传播的可能,就面临被观众遗弃。
  更为巨大的变化是网络作品的出现,这使得个人作品不依靠体制渠道发布,网络歌手、网络作家的出现实际上是解构了旧的媒体发布权威性,从而迫使旧的媒体向大众主动贴近,让观众来决定自己。而娱乐节目更容易被旧的体制所接受,所以像平民综艺节目《超级女生》的火热播出就成了必然的,这一典型后现代节目的兴起也意味着电视媒体平民化娱乐的真正开始。

(三)电视节目运用后现代思维的必要性和意义

1、 掌握后现代观念,才能掌握后现代话语,才有可能与观众沟通,清楚节目定位。
  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社会文化程度的提高、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娱乐休闲方式的增多,受众的兴趣和需求也加速分化,电视媒体进入个性化消费时代,研究后现代文化也正是关键时刻。如何一个媒体不能代表时代的潮流,不能让受众呼吸新鲜的空气,每天以一种一成不变的模式化生产节目,势必会被受众淘汰。差异化竞争成就节目的未来,电视媒体只有研究社会思潮的变化,及时和观众对话沟通,把握后现代话语方式,才能树立自己的栏目理念,才能成就个性化的栏目,掌握后现代思维方式,就可以高瞻远瞩更好细分观众和确立栏目的方向。

2、 掌握后现代的表现思维,才能更好的创新节目。
  同工业产品相比,电视节目作为精神产品有其特殊性,最重要的特点是不能规模化生产,不能批量克隆,对于后现代的电视节目就表现得更为明显。现在电视节目唯一可以互相学习的只有后现代的理念和特殊手法,从内涵和手法上自由创新,避免模仿和跟风。

3、把握后现代手法应用的“度”,避免妄用后现代手法。
  有人用“四次浪潮”来标定80年代以来上世纪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脉络:80年代后期为“综艺浪潮”,以《正大综艺》、《综艺大观》为代表;90年代早中期为“纪录浪潮”,以《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为代表;90年代中后期为“游戏浪潮”,以《快乐大本营》、《欢乐总动员》为代表;同一时期,又出现了一个“谈话浪潮”,以《实话实说》、《锵锵三人行》为代表。从一次次节目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娱乐化、平民化、多元化是总的思维变化趋势,而做为浪潮也就意味着伴随着一阵阵的跟风者。而2005年真人秀节目《超级女声》、《梦想中国》更具有娱乐性,把互动参与及游戏特点发挥到了极至,甚至引发了全媒体的热情追踪,同时伴随着新一论节目是否庸俗化的讨论。像以前每一次浪潮一样,具有如此明显后现代文化特征节目的热播也导致了后继许多节目的跟风运作,这也就产生了是否过“度”的问题,是为娱乐而娱乐,还是为了给观众精神层面上一次解渴,这是区分 “庸俗化” 和 “平民化”的根本区别。如果把握了后现代思维和手法,为娱乐而娱乐的节目肯定会更少的。

三、分析电视节目中的后现代文化现象及演变过程
  现在电视媒体讨论最多的就是有些电视节目是否多度庸俗化。如电视节目《超级女声》的观众参与的热情之高,使得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并且招来各种不同观点的评论。其实,归结到一点,就是后现代是否有必要应用于电视节目中和后现代是否有益于大众?我们可以从一些具有后现代文化特征的节目入手,分析后现代节目的特征和手法,从而得出是否有益的结论。
  接下来,为了具有代表性,挑选了多种类型的电视节目,对其进行分析。如:访谈类节目《实话实说》;教育类节目《百家讲坛》;真人秀节目《超级女声》;脱口秀节目《东方夜谭》;综艺节目《过年七天乐》;电视剧《武林外传》。

(一)访谈类节目《实话实说》
  首先,我们从最严肃的新闻节目说起,看看有没有后现代的影子。通过寻找对比,我们在原CCTV-1《实话实说》节目中找到了后现代的文化特征。
  《实话实说》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于1996年3月16日推出的一个新栏目,在当时是一种新型的节目样式,并且具有较高的收视率。节目形式为群体现场交谈,通过主持人、嘉宾、观众的共同参与和直接对话,展开社会生活或人生体验的某一话题,经过叙述、讨论或辩论,达到各抒己见、增进参与者之间交流和理解的目的。节目特点:诙谐幽默、快速对答、主持人对现场的气氛调节非常到位。历史成果——曾经是央视收视率较高的节目,节目现状——节目的收视率逐步下降,最终被从一套调整到新闻频道。
  《实话实说》现任主持人和晶自称该节目的定位是草根性,说白了是大众文化。但通过对比崔永元和和晶两人的主持风格后,可以发现崔永元与观众是平视的关系,常常带着斜嘴的微笑,自嘲和反讽是常用的手法,并且快乐着的批判社会现象,这和前面所说的后现代文化特征及其吻合。而和晶常常把责任感、沉重感流于外表,心理那种央视权威和话语权掌握者的姿态表露无疑,这是典型的精英文化方式,而不是草根文化方式。这位自称有古道热肠和知识分子的骨气主持人,缺少了智慧的反讽和自嘲,姿态过高导致拉远了与观众的距离,必然得不到观众的认可,即使自称和崔永元一样失眠也没用,草根文化是不会喜欢话题沉闷的。崔永元虽然有抑郁症,但被他的斜嘴的微笑和自嘲掩盖住了,他与观众快乐的探讨着。因此可以说,后继主持人风格的丧失及丢失后现代话语,导致了观众的不认可,最终导致了收视率的萎缩。

(二)教育类节目《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2001年7月9日开播的汇集名家名师的讲座式栏目,首播12点45分,复播晚上0点10分,在这个被电视界称为“铁锡时间”甚至是“睡眠时间”的非黄金时段,《百家讲坛》在科教频道收视排行榜中名列前茅,综合排名仅次于《周末讲述》。而从2005年1月至今,央视国际网站上的300多个栏目中,《百家讲坛》点击率同样排在前几位。为什么学术性很强的栏目能受到观众如此青睐,为什么一直处在象牙塔中的学者在讲坛上开讲后会成为大众的明星?
  回溯历史,该节目的收视率其实非常低,最惨的时候几乎为零。也许,这是高品位电视栏目共同的尴尬,似乎学术品位与大众口味总是难以调和,央视栏目《读书时间》被末位淘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面对生存的压力,《百家讲坛》认识到全国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都很多,但很多学者都很难用通俗语言讲专业知识,很多专家不愿意在电视上讲故事,而是想表达学术观点,而太学术化或太深奥的东西百姓往往看不懂,也不愿看,这也是为什么之前很多节目失败的重要原因。于是节目开始了讲解的通俗化演变过程,从刻板、专业口吻到有趣、生动、自圆其说,从象牙塔式口吻到通俗化口吻。
曾在《百家讲坛》讲解《红楼梦》的作家刘心武这样评价道:“《百家讲坛》不仅往‘百家’去想,更往‘百姓’方面想,在‘百家’与‘百姓’之间寻找衔接点,一旦找到,便认真焊接,使这档节目有了让偶然点到的观众滞留的吸引力,并逐渐培养了一批‘回头客’,使他们从‘偶然邂逅’,变成了‘长期相伴’的热心观众。”这其实是是一个文化艺术走出象牙塔的过程,是一个精英文化走向大众的过程,红学曾经是象牙塔里的事,现在大众也可以读解了。
  现任制片人万卫称,《百家讲坛》并不是一个学术栏目,因此不承担学术上的正确性,只要这些名家能够把自己的学说自圆其说,且能说得生动有趣,就是我们需要的。因此,栏目允许了学者新解历史吸引大众,以此达到了重拾历史、普及历史的目的。尤其在社会转型期,人们对自己历史文化中的精华将会越来越感兴趣,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并没有衰退,青年人只是对古板老套的文化教育方式不满意。易中天2004年在央视《百家讲坛》的“汉代风俗人物”系列讲座掀起收视热浪,他独辟蹊径,“妙说”历史,巧妙地运用“俗不可耐”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表演,有趣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受到了大众的热烈欢迎,拥趸者还自称“意粉”。
  《百家讲坛》顺应时代潮流,纳百家之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通俗易懂的重解历史,走向成功成为必然。

(三)真人秀节目《超级女声》
  2003年,湖南电视台娱乐频道推出大型综合性节目《超级女声》,由于独特的选手晋级方式和“全民参与”的热情,这个节目在全国被家喻户晓,“超级女声”这四个字眼也迅速蹿红。超级女声已经不是第一次成为一个话题,只是2005年更比往年轰轰烈烈,比方说超级女声的海选基本可以说是创造了中国电视前所未有的一个先例,海选指所有报名选手根据报名先后进入摄影棚面对评委演唱自选歌曲(无伴奏),评委按铃表示演唱结束,评委会对其表现作一简短评价。节目最大的特色是由观众决定总决选,年度总决选先从各分唱区亚军和季军组成的团队中淘汰一半选手,再将剩下的选手与各分赛区的冠军选手一起组成团队比赛,年度总决选的前三甲由观众的短信投票数多少排名。节目评委分大众评委和专家评委,大众评委由落选的选手和其他各行各业的民众组成,负责在除总决赛外的晋级赛中的PK赛上,投票决定选手的去留,人数大约在30到40人左右。
  通过对节目规则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其成功的一些原因,发现其后现代文化特征。
  首先,海选无门槛使节目成为真正的大众化娱乐节目。有不少选手认为,在电视领域,她们是“门槛”外面的人,如果没有“无门槛”的《超级女声》,她们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走上舞台,特别是在电视上表现自己。超级女声的海选基本可以说是创造了中国电视前所未有的一个先例,倡导全民参与,谁都可以报名。
  其次,容忍粗糙的生活,把幕后生活显现,把真实还原。超级女声的优势就是它有2/3的内容是幕后部分,选手是如何报名、排练的,很像真正意义上的真人秀,增加了节目的真实感,还能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有悬念,同时也有助于增加观众和选手的感情交流。
  第三,互动交流,开放式结构。和其他选秀节目不同,超级女声更加强调互动性,它给了观众双重的想像,而其他的节目都是只有一层,丑小鸭变白天鹅。选手可以城市巡回拉选跑,观众短信投票决定选手命运,增加了观众和选手的感情交流。
  《超级女声》的成功推动了中国电视娱乐向两个方向开拓。
   一、继《超级女声》后,2004年中央电视台联合12家兄弟电视台组成互动联合体,共同打造了平民参与的娱乐节目《梦想中国》,采用时尚手段营造“梦想”概念、打造“中国偶像”,成就普通人的明星梦。在7天的直播活动中,始终是传媒关注的焦点,其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使得央视继续举办了2005《梦想中国》大型电视活动,今后每年将举办一届。此后《星光大道》等节目的创办延续了这一热潮。
   二、“海选”成为提升收视率的重要手段,湖南卫视之后的“民间乒乓球挑战赛”、“金鹰之星选秀”、“快乐大本营招募冒险队员”,都采用了这一模式,把大众娱乐进行到底。

(四)脱口秀节目《东方夜谭》
  2003年10月,东方卫视率先推出了新闻脱口秀节目《东方夜谭》,由于刘仪伟轻松幽默的主持方式,节目播出后收视率一路攀升,至今仍是东方卫视收视率排名最前的节目之一。节目宣传语是“中国第一档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脱口秀节目,东方卫视收视NO.1,新闻与幽默的最完美结合,周一到周六,每天30分钟,天天挂头牌,嬉笑怒骂。当家主持刘仪伟,搭配主持小蔡,一唱一和,以最搞笑的手段麻辣时事,水煮生活。让你开心乐翻天!”
  在谈话节目、访谈节目遍地的中国电视语境下,《东方夜谭》得以突围而出,在于它创造了中国式脱口秀的模式。《东方夜谭》是档被观众认为“按摩脑神经,带来好心情!”的夜间调侃节目。节目主要是以播报社会新闻、娱乐界资讯为主; 新闻与幽默是《东方夜谭》的全部内容,麻辣时事,水煮生活,小人物的视角看大世界。围绕着“幽默”“笑”的旋律,让“娱乐精神第一位”,这种新闻策划的主要目的和方向,定下了《东方夜谭》的主色调。它有别于其他谈话节目,一是正副主持的搞笑二人组,二是谈话内容舍厚重取轻松,主持人笑谈天下,即时娱乐。所谓“千钧化一笑、一笑解千愁、不再神情紧张,东方夜谭一笑而过”,这与后现代文化中的快乐原则是一致的,没有苦大愁深,以轻松的姿态面对人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东方夜谭》节目的幕后策划大多不是电视人,而是来自网络。颇受好评的策划兼副主持小蔡,早以蔡春猪的网名在网络上成名,电视与网络联姻产生新的节目形态。
  节目还打破了画面中的台前幕后关系,小蔡的受欢迎原因之一就是这种打破常规的现场突然介入,非常有效果。节目成为一种开放空间,观众会有种期待,而把画面空间拓展开了。
  前几年一提到谈话节目的时候,大家就会拿《实话实说》举例,现在一提到娱乐谈话节目的时候,几乎都会想到东方卫视的《东方夜谭》,这一方面说明开播两年的《东方夜谭》得到了认可,一方面也说明内地今后会大量出现类似于《东方夜谭》这样的娱乐谈话节目——央视经济频道推出的《今晚》就是个例证,尽管由于定位模糊等原因造成《今晚》品质有待提高,但这个娱乐方向是没错的
  毕竟老百姓看电视更多的是为了休息和娱乐,看电影是为了娱乐,看体育比赛是为了娱乐,电视节目更是需要娱乐,每天的新闻资讯是有限的,更何况对老百姓而言,多数的新闻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知不知道无所谓。正是这些,导致了娱乐谈话节目有着广阔的生存土壤。深入一点说,消费社会决定了观众有自己的选择权,观众可以有很多可选择的娱乐项目,想要获取知识可以上互联网搜索,网上的知识内容比电视媒体不知要多多少,时间是有成本的,观众不会看对自己毫无利益的节目,更不用说看高高在上说教自己的节目了。观众付出了时间看节目得到快乐,电视媒体用收视率获得广告收益,因此,娱乐化趋势是访谈节目的趋势所在,《东方夜谭》创造了自己的新形态,符合了后现代社会观众的思维变化和情趣。

(五)综艺节目《过年七天乐》
  综艺节目在80年代后期就已经兴起,后来则一度被厌倦,而《过年七天乐》又让这种节目得以创新复活。节目每期邀请多位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一展风采,主持人完全以一副崭新的形象出现在您面前,参与表演节目者吹、拉、弹、唱,琴、棋、书、画,煎、炒、烹、炸,无一不会,无所不能。以往电视观众对于“主持人”的神秘感和距离感在这里荡然无存。节目以访谈、聊天等形式,力求做到小空间、近距离、亲切感渲染过年欢乐、祥和的氛围。
  最为幽默的是2006年,大年初一到初七在央视一套和三套播出春节大戏《过年七天乐》,主题为“过年七天乐,改行也快乐”。此次七天乐节目中,老毕以“改行”行长的身份出现,节目中,老毕觉得新的一年要有新的突破,不能再墨守成规了,应该尝试一些新的东西。于是老毕办起了一个“改行”,自任行长。最有趣的是爱出洋相的主持人老毕冒充大侠霍元甲的兄弟霍元乙领着俩“笨蛋”徒弟混迹江湖。节目故事绝对是央视前所谓有的忽悠,毕福剑先是忽悠了一个“霍元乙”的大名,沾霍元甲的光,然后再忽悠了两个智商和武功全都差不多的“笨蛋”——导演李国营、制片王群当徒弟,这就出山当“江湖骗子”了。不过,也算他们点儿背,遇到的全是一帮大侠:“射雕”里的郭靖、黄蓉,《上海滩》里的许文强、冯程程……。故事人物也是别出心裁,让前来的明星们不务正业地“干啥的不吆喝啥”,譬如:付笛声、任静两夫妇饰演《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和黄蓉两个英雄夫妇,白燕升和刘芳菲饰演《上海滩》里的许文强和冯程程,刘纯燕反串佐罗,撒贝宁饰演黄飞鸿,陈思思饰演《白蛇传》里的白娘子,……
  节目主持人从原来严肃正式的工作中走出来,任由随意摆布和嘲讽,有趣而不低俗,这其实是化解了固定的模式,消解了自我权威,化解了电视屏幕与观众的隔膜,营造了一个更真实、更生活化的虚拟世界。主持人业余才艺大拼盘,打破了时空界限对古今中外的故事拼贴组合,对经典人物进行了粗糙化的模仿,观众在主持人重新演绎虚拟历史中而获得了娱乐快感,并且重温了往日的娱乐片断,电视真正贴近和走入了大众心里,并且获得了良好的收视率。

(六)电视剧《武林外传》
  央视8套播出的《武林外传》开播以来引起了广泛的话题性讨论,其“无厘头”的语言风格得到了大多数年轻观众的喜爱。
  导演尚敬称,不只普通的年轻人,许多知识分子以及海归派都很喜欢这剧。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希望快乐、开心。他们的心态是轻松的、活泼的、开放的。《炊事班的故事》在开研讨会时,国内一位知名专家的话给我留下很深印象,他说一个走出苦难的民族是需要喜剧的,一个走出苦难的民族的青年是快乐的。…我们正在建设和谐社会,欢笑就是和谐的一个标志。
  尚敬又称,如果喜剧能让人笑出来,看后感到心怡气爽,它就起到了“深刻教诲”所起到的作用:陶冶情操,使人的心境变得更纯美、更轻松,生活的态度变得更健康。其实,《武林外传》更重要的是对沉重的生活态度的解构。生活的态度应该是轻松的,面对困难的态度应该是举重若轻的,这就是我们想表达的。有些专家说《武林外传》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品,我想补充的是,它是后现代主义与主旋律思想的一个结合体。我做喜剧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大家笑得舒心,舒心,这就是主旋律。
  对其语境,尚敬是这样解释的:“对于那些观剧习惯比较正统的人来说,他们可能感觉不到这个剧的趣味。就好像这个剧是一个玩具,其中蕴涵着一些东西,而他们想看到的是真实的实物而不是玩具。流行文化是这部戏的玩笑背景,当你熟知那里面的文化和趣味时,你一看《武林外传》很容易就笑起来。而一些人不接受这部戏,实际上是它的玩笑背景没有被他们接受。”
  对于中央电视台播出这部后现代电视剧,尚敬的理解是这样的:“多样性对央视来说非常重要,包括剧种、题材、风格的多样化。《武林外传》的解构意义,它的零散化程度,它的拼接感,借古说今的方式,网络和江湖的结合,的确就央视选片来说没有先例,但它也恰恰说明央视通过这部戏给处于时尚前沿的受众提供了特定的精神食粮。”
  生活化,多元素,强调戏剧性,在尚敬与编剧宁财神的共谋下,剧中人穿着古装说着现代的流行语,很多语言取材于现在的广告、综艺节目、手机网络笑话。在《武林外传》中,每个单元里都完成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表达,比如反暴力、戒赌、纳税、读书的意义、环保、友爱……正所谓,貌似古代,神在现代,借古说今,寓教于乐。如片中明代的武侠们竞操起了诸如“要有品牌意识,引入竞争机智,哇噻!”等不少现代词汇和时尚内容,为了讽刺武侠的弄虚作假,不时还出现当代正走红的电视广告以及游戏画面,这种具有后现代色彩的喜剧风格,让人看了忍俊不禁,一个个喜剧包袱让人笑得前仰后合。
  《武林外传》是典型的平民文化电视剧。如果说,传统的武侠电视剧遵循的是“强人原则”和“精英原则”,《武林外传》遵循的则是草根逻辑。就像《大话西游》颠覆了一切成人世界的规则,惟独没有颠覆爱情一样,《武林外传》嘲笑了一切英雄主义的俗套,却保留着平民精神的核心——温情。后现代文化作品强调的就不是物质自由,而是精神的自由。

四、后现代在节目创新中的应用手法归纳

  通过前面对后现代文化特征节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后现代离我们并不陌生,其实她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存在于每个人的无意识中。大众化、多元化、差异化、人性化、享受生活等等,这些词语其实我们早已不陌生,后现代思潮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个社会人。
  我们是否需要后现代主义,已经没有再讨论的必要,关键的是我们是否观察了社会了变化,是否表现了社会的变化,是否适应了潮流的趋势。如果没有足够的敏锐观察,我们就会还停留在简单的模仿国外节目,只知其形而不知其神,模仿的结果必然是庸俗化、低级化,使我们的电视媒体停留在是否庸俗化的吵吵闹闹中,使电视节目失去更多的创新可能和机会,最终使观众关闭电视转向其他的娱乐方式,电视媒体也就失去了传播对象。我们要欢迎后现代节目的到来,不要棒喝,应该像对待经济特区一样,仔细研究其形态特征,掌握后现代的话语,总结出一些后现代节目创新的手法,这样才可以有利于未来电视节目的创新变化。

  通过前面对后现代文化特征电视节目的分析,结合后现代文化特征分析,可以看出后现代节目的手法总的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拼贴组合
  拼贴组合应该是后现代节目最为常用的手法。过去的和现在的文化是如此的丰富,现代的资讯是如此随手可得,这为电视节目创新组合提供了无数的可能。信息时代,真正重要的不是拥有信息本身,而是对信息的深加工,以一种新的视点和独特表达方式来进行深加工,以独特的表达塑造独特的气质。如读报节目《有报天天读》《马斌读报》是电视媒体与平面媒体的结合和对信息的重新组合读解;《东方夜谭》是电视与网络的结合;《过年七天乐》以组合碎片的娱乐方式让观众重温经典;《武林外传》更是达到了极致,内容古今中外无所不有。
(二) 开放式结构
  开放式结构使得主体和客体开始平等,就如同日常生活中的游戏一样,电视只是提供舞台,观众自己表演,自己决定结果。如《超级女生》,节目与观众互动交流,结果由观众投票决定。现在热播的CCTV-2《非常6+1》也由现场观众投票决定选手命运。
(三) 打破时空界限
  时间和空间一直是人类想要摆脱的束缚,虚拟世界是最好的实现载体,在娱乐节目中更是提供了一切可能,场内场外的界限打破了,台上台下的界限消失了,古今中外的内容可以自由组合拼贴,历史被重新读解。《过年七天乐》中主持人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物汇集到了同一个舞台,《东方夜谭》后台编辑突然上场做主持人,《武林外传》用明代人说现代事,观众在思维的海洋里自由遨游,进行着精神的旅游。
(四) 调侃反讽
  后现代节目中主持人幽默自嘲,选手可以开涮主持人,原则都是自嘲而自信的进行着,观众在开心的对话中欣赏节目。《东方夜谭》中两个主持人互相嘲弄,风趣有味;《非常6+1》李咏常常被机灵的选手幽默一把而总能自我解嘲。
(五) 模仿生活,容忍粗糙
  生活本来就是粗糙和不成熟,大众化、平民化就是在懵懂和业余中进行的,虽然没有专业的精致,但激情和快乐却是巨大。大众化抛弃了唯美主义,在不精致的时候就呈现在眼前。如《超级女生》海选时选手以完全无修饰的表演状态呈现在屏幕上,北京电视台《第七日》常常重演生活中的家长里短,《梦想中国》把幕后的故事呈现给观众。
(六) 重新读解
  肤浅的东西是苍白的,艰深的东西是可畏的,只有将深刻的道理用浅显的方式说出来才是可亲可爱的。如《百家讲坛》以平实的话语通过专业人士重新读解历史而获得成功;读报节目《有报天天读》《马斌读报》重新组合读解时事新闻而受人喜爱。
(七) 和谐共存
  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竞争加合作,不仅仅强调我,而且强调我周围的人,拒绝个人主义,提倡多元和谐共存。 如2005中央电视台《梦想中国》总决赛中最后三人本来是对立关系,却打破常规,合作表演,和谐共存。

五、后现代节目创新应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简单模仿
  曾经荧屏一窝蜂式的上马读报节目,是现在电视节目常有的模仿现象。电视读报类节目中,真正有影响的还要数凤凰卫视于2003年初开播的《有报天天读》。演播室布置成一个古典书房,而主持人杨锦麟,则一杯清茶,一身唐装,颇具古代说书人意味,加上幽默机智的评说,短短半年时间,该栏目收视率挺进凤凰前三名。而CCTV-2《马斌读报》刚开始有效颦之嫌疑,模仿了其形式,骨子里读新闻而不解新闻的实质没有变化。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两个节目的区别和变化。
《有报天天读》中具有后现代意识中的典型特征——杂和拼贴。唐装清茶的别致形象是现代与古代的融合;嬉笑怒骂的洒脱表现,一针见血的犀利点评 ,在新闻融入个人情感,是理性和感性的融合;一口太不标准的普通话,打破语言单一规则,是多元化,同时也是粗糙平实化。《有报天天读》充分利用了多种电视手段将25分钟的节目划分成六个版块,避免了主持人从开始一口气“读”到结束,在紧张的节奏中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特别是结合音乐、书法、电脑动画诸多手段,后现代组合手法给原本会沉闷的节目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观众看了不觉疲惫,反而感到非常形象、生动。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嫁接出的节目获得了成功。
  而CCTV-2《第一时间》的《马斌读报》主持人开始读报时,模仿夸大语气较多,而且有些刻意。首先没有掌握拼贴组合的技巧,其次也是关键的,主持人还没有把握读报的实质,是对新闻的重新读解,而不是复制。用自己的话嬉笑怒骂重新读解报纸内容,产生新的意义。而不仅仅语气调侃就可以了。后来有了一些变化,《马斌读报》主持人经过一段时间的逐步适应后,开始有了自己的观点,摆脱了语气上的模仿,才有了自己的节目特色。而后来《今晚》节目(脱口秀节目)的后现代感主持风格也是源自《马斌读报》的探索,继承并且超越了《马斌读报》,不论服装布景还是主持人的内涵。

(二)低级庸俗化
  《超级女声》节目热播后,出现许多简单模仿的节目,一时间大家都认为是以丑为美,关注的是选手露丑现象,而没有看到节目成功的根本,露丑现象应该说是比较突出的节目插曲和花絮,而不是正片。我们不能只看表象不看实质,《超级女声》成功的关键是全民参与,观众做主,消解了主体和客体的对立。
  后现代主义的快乐原则被许多低级庸俗的节目视为准则,这是以一种片面代替另外一种片面,就如现代主义“为艺术而艺术”使自己被束缚在了象牙塔一样,后现代主义绝不应该为了快乐而快乐,而进入低级庸俗的黑洞。后现代节目应该是自嘲而自信的娱乐。

(三)缺失后现代话语导致价值流失
  前面分析过《实话实说》栏目因为收视率下降从一套CCTV-1撤下的原因,后继主持人没有把握栏目成功的实质,没有继承崔永元的后现代调侃自嘲话语风格是收视率下降,观众不认可的根本原因。

六、展望后现代主义对未来节目创新的意义
  现在中国正在融入全球经济中,走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同时影响着中国的电视媒体,这一切并不矛盾,无论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都是围绕着人的自由展开的,后现代主义不是反对的艺术,它与多种文化可以共存,它在电视娱乐化方面有着自己的积极意义,后现代在解构中产生快乐和意义。我们应该首先通过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对比,理解后现代的精神实质,然后抓住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最后掌握后现代的手法。这样就能对未来节目创新成竹于胸,从形式到内涵都符合后现代思维,制作出富有特色的品牌节目。

                          后记
  本篇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夏卫国老师点拨指导和帮助。在此,本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感谢所有曾经教导过我的老师。


                                       作者签署: 谢 斐
                                       完成日期:2006.05.10

参考文献:
1、《后解构主义思潮与后现代社会理论》 夏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2、《后现代论》 高宣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3、《中国媒体大转折》 欧阳国忠、团结出版社、2003年
4、《理解艺术》 约翰.基西克、湖南出版社、2003年

链接地址:http://www.top21china.com/postmodern/t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