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的背景
要理解后现代主义首先要理解现代化和现代主义,
后现代不是时间概念,和现代主义是共存的

后现代学术区
版主:啊飞
邮箱:xie3ds@263.net
论坛:后现代论坛

本页回到首页←

新窗口到首页↑

读解后现代
1.后现代的背景
2.后现代的定义
3.后现代的文化特征
4.后现代的语境
5.后现代与网络个人出版
6.电视媒体和后现代的关系
7.电视节目中的后现代手法
 
后现代的误区
1.颠覆
2.含混
3.不负责任

后现代电影及电视
1.访谈类节目《实话实说》
2.读报类节目《马斌读报》
3.教育类节目《百家讲坛

4.真人秀节目《超级女声》
5.真人秀节目《我型我秀》
6.真人秀节目《挑战主持人》
7.脱口秀节目《东方夜谭》
8.综艺节目《过年七天乐》

9.电视剧《武林外传》

10.电影《疾走罗拉》
11.电影《鬼子来了》
12.电影《双重间谍》
13.电影《第四十一》
14.电影舞台剧《暗恋桃花源》

后现代论文汇集
1.后现代主义在电视节目创新中的应用

                编辑:谢斐   发布时间:2006.09.07   来源:www.top21china.com

关键点:
1.现代化:科学技术革命性发展与应用的过程,市场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
     现代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按照其自身的逻辑将“人”越来越“物化”(商品化、功能化、工具化)。

2.现代主义:现代化开始时的知识分子从摇旗呐喊,变为批判现代文明,以引起社会反思。
      文化现代主义是对社会现代化的拒斥、逃避和反抗,是一种反对的艺术

3.后现代主义:二战后,特别是冷战后,人的思维观念开始变化,多元化、差异化等后现代观念开始兴起,
       这和现代化下的一律性、对抗性完全不同,世界不再是两极的。

一、时间发展变化。 

首先,我们从时间上了解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文艺评论家开始谈论后现代或后现代主义。到六十年代,后现代主义一词开始在文艺界流行。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上半期,哲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理论以及新的女性主义开始加入后现代的纷争。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在社会全面流行开来。

但后现代主义又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它是一个模糊的定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的概念。因为后现代本身是一个多元的杂和体,后现代思潮中并没有统一的流派。后现代是在现代主义不知不觉的发展和危机中,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内部逐渐地生长出来地。“后”是指相对于同启蒙运动相联系或相一致的现代性而言。要理解后现代主义首先要理解现代化和现代主义。

二、理解现代化和现代主义

现代化,在欧美国家是指中世纪以后,在中国是指辛亥革命以后,科学技术革命性发展与应用的过程,市场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等都曾对现代化进行了阐述,社会现代化对人的解放有进步意义,但也由于现代化毫无节制的发展对人类产生了灾难性的负面作用。现代化的突出问题是人的物质进步了,精神却在颓废⑴“自我”丧失。人只是异化成了“理性工具”,人成为单向度的、零件式的、片面畸形的人。现代工业文明机械化、标准化、同步化、组织化等现代方式严重腐蚀着人的精神世界和感情世界,否定了人的本性,压抑了人的情感、意识和非理性等人的自我本质。⑵生存受到威胁。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进步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反而受到威胁,如二次世界大战,生态环境的恶化,资源的过渡开发导致能源危机等。⑶不尊重历史。自我意识、自我认同感的丧失,生存的矛盾导致不快乐,导致对历史的寻求,对传统的寻求,重新肯定“过去”(如20世纪西方世界对传统宗教再肯定,对进步的幻灭导致了对往昔的追怀,导致对物质主义的反省,使人向往中世纪的田园牧歌、故乡亲情,程现人性自我意识的回归)。⑷破坏了人类活动的平衡,物质性窒息了精神性,以数量压倒质量,以外在生活压倒了内在生活,表现为过度的物质主义、理性主义、追求功能与实用,扼杀了人的“感受性、爱和与自然的交流”。

现代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按照其自身的逻辑将“人”越来越“物化”(商品化、功能化、工具化),这与那些追求人的自由和人类解放的知识分子初衷大相径庭,导致文化现代主义开始。现代化开始时的知识分子从摇旗呐喊,变为批判现代文明,以引起社会反思。

现代主义是由文艺领域为数不多的精英人物所发起的文化运动,其鼎盛时期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上半叶,是对现代化的后果明显不尽人意的反应,文学、艺术是其主要领地,故又称文化现代主义。文化现代主义在文学、艺术诸多分支中都有表现,如文学中就有象征主义、神秘主义、未来主义、直觉主义、意识流小说派、超现实主义等。现代社会中,形式合理性与实质不合理性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如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是社会现代化的恶性发展酿成的历史性悲剧,为文化现代主义提供了现实论据。文化现代主义是对社会现代化的拒斥、逃避和反抗,是一种反对的艺术,文化现代主义是对现代化的批判、怀疑和不满的审美表现。

三、现代社会变化,导致后现代主义兴起,并和现代主义共存。

现代主义和现代化是一对社会矛盾的两面,现代主义始终是对社会的对抗,始终是对社会的不妥协。而二战后的新技术革命为社会现代化注入了新活力,社会的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对抗已不再提倡,这为后现代的出现提供了条件。现代社会的变化包括:⑴技术基础或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出现“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或信息社会;⑵经济生活中出现消费社会,以消费(商品消费、文化消费)来承认个体存在价值;⑶政治生活的意识形态色彩大为淡化了,特别是“冷战”以后政治派别以对话和折中为主;⑷经济文化全球化导致出现“全球村”概念,生产者和消费者很大程度成为世界公民,人们不再计较商品的国籍;⑸虚拟世界进入日常生活,既进入电子媒体信息社会,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电视和报纸也一定程度上是虚拟世界,(虚拟世界实际是由语言和符号所构成的世界,不是现实的再现,却使人认为是现实的再现,对人的影响超过了个人所意识的范围)。

全球化、虚拟世界使得各种异质的东西没有国界,没有封锁,异质的东西总是相遇,这和现代化下的一律性、对抗性完全不同,时代背景变了,现代主义开始不完全合乎时宜,这些都导致了人的思维观念开始变化,多元化、差异化等后现代观念开始兴起。后现代主义开始迎合现代社会中的消费主义,通过商品生产和大众传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鱼得水,从而使文化产业化、商品美学化,于是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差别消失了,艺术与生活的界线也消失。因此后现代主义是对社会的一种妥协的文化思潮,文化与社会不再是对抗的关系,文化和社会的差别消失,大众文化取代了精英文化,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开始模糊,文化消费中没有权威和专家,只有大众或平民。

                     (摘自论文《论后现代主义在电视节目创新中的应用》)


  

后记:
对中国后现代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