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剪刀手爱德华》电影分析——现代纯真机器人的爱情童话最初,这个脸色苍白、嘴唇乌黑、眼圈淡红、眼珠游移、头发凌乱、满脸伤口、以剪刀充当双手的家伙让我感到害怕。后来,看到他是那么温和、安静、深情、善良,不具有侵犯性但爱憎分明,我就和所有的观众一样喜欢上了爱德华。时间匆匆而过,这些年我再没看过这部影片,却时不时地会想起他,想他为什么那么令人喜爱。渐渐地,我想自己或许知道答案了。
男孩子喜欢爱德华,因为他是那么有意思——拥有一双剪刀手实在非常酷、非常另类;
女孩子喜欢爱德华,因为他像伤口一样敏感、需要呵护——勾起了她们未被发掘的母性;
小孩子喜欢爱德华,因为他和他们一样纯真;
成年人喜欢爱德华,因为他有他们曾经拥有却不慎失落掉的某些东西;
更为重要的是:童话不能仅仅为小孩子编织一个甜蜜、虚幻的世界,还要引导他们认识很多的感情,包括酸楚、忧伤、爱与奉献。因此,《海的女儿》远比“王子与公主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更令他们难以忘怀。
曾经看过一个网友写的文章,认真而忿忿不平地讨论那个小镇边上怎会有古堡?!如果天上下雪是爱德华在削刻冰雕,那古堡就不该在人间!那个雅芳推销员就无法到达!她怎会那么大胆又不合常理地将爱德华带回家?!爱德华到底吃不吃东西?!如果吃,那老科学家死后他靠什么为生?!为什么大家不喂爱德华吃东西而要任由他艰难地拨弄食物呢?!……
我没看完就乐了,在Tim Burton(蒂姆·波顿)的世界里找寻逻辑与常理!?这个相貌奇特的家伙导演的影片虽不是部部精彩,但大都充满了奇幻色彩,让人欢快地一头就扎了进去,比如那部《Big Fish》(大鱼)。蒂姆·波顿是现代的安徒生,童心未泯的彼得·潘,我很想知道他小时候是不是个故事王、生活中是不是个好父亲。
这个夜晚重温了一遍《剪刀手爱德华》,犹如做了一个遥远的梦。爱德华应该算是半成品的机器人吧?顽童蒂姆·波顿在和Caroline Thompson(卡萝琳·汤普森)编写这个故事时偏偏没有为爱德华输入道德观,所以他的道德全是本真的反应,就像从古墓里走出来的小龙女。爱德华纯真但并不呆傻,他愿意为Winona Ryder(薇诺娜·赖德)饰演的嘉莉做任何事——哪怕她已经有男友了,他在心里默默地爱着她,什么委屈都不在乎。这么一个心如水晶的机器人是一面天然的镜子,照见世间冷暖、照出世人的真实面目——或虚伪丑陋或真诚美好,全都无所遁形。
蒂姆·波顿在这部影片里调侃无孔不入的推销员,这些吃过无数次闭门羹的人心灵最为强健,所以没有恐惧、热情宽容;调侃穷极无聊的家庭主妇,搬是弄非、伪善自私;调侃人们对身体有缺陷者的态度,调侃电视节目。事物总有两方面,没有双手的爱德华固然很不方便,但在某些方面反倒得天独厚,看看一双剪刀手都能做些什么吧:剪掉线头、切菜切肉切牛油、修剪树木头发或狗毛、开罐头、烤串、剪纸、开锁、解衣扣、刺轮胎、刻冰雕、剪出奇思妙想……当然,拥有这样一个朋友还能带出去炫,跟他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稳操胜券……蒂姆·波顿以他丰富的想象力为观众展示了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
蒂姆·波顿的影片总喜欢用一些特异的人来加强不真实感,比如连体歌手、侏儒、巨人,这次又有一个女巫不像女巫、疯子不像疯子的人说着奇奇怪怪的话。这部影片的美工、布景、服饰、配乐都非常出色。搭建的小镇里全是五颜六色的房屋和干净小巧的公路,古堡的金属色调,演员的服饰鲜艳、夸张,借由独特的视角与微微压缩变形的镜头营造出童话般的气氛,Danny Elfman(丹尼·伊夫曼)的配乐更是充满了奇幻、圣洁的味道,散发出淡淡的忧伤。
蒂姆·波顿的作品总是于微处显真情,其实是个非常细腻、浪漫的人。Johnny Depp(约翰尼·德普)凭借眼神与姿态塑造出了影史上最令人难忘的形象之一 ——剪刀手爱德华。这部影片是他演艺生涯中的一道里程碑,也是感情生活里的一次转折点,对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个时候,轻狂不羁的约翰尼·德普在手臂上刺下“永远爱薇诺娜·赖德”;
那个时候,薇诺娜·赖德的眼神清澈,纤细敏感、精致甜美。
然后,像爱德华与嘉莉一样,他们失去了彼此……
而今,约翰尼·德普已为人父,成熟、平和,不知他是否会给自己的孩子讲述剪刀手爱德华的故事?讲述他怎样帮助他人却被误解,讲述他没有双手却赢得了全世界的爱怜,讲述他用心而不是用手来拥抱自己的爱人,讲述嘉莉亲吻他说“我爱你”那一刻,爱德华幸福、哀伤地闭上了双眼,这一吻的回忆伴随着他退守古堡、削刻冰雕,充当纯洁的雪神。
“你还是可以上去看看呀!”小孙女问。
奶奶答道:“不,亲爱的。我现在已经是个老妇人了。我只愿他记得我当年的样子。”
感谢蒂姆·波顿用他的胶片记下了这对璧人永恒的青春。在他的爱情童话里,他们永远彼此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