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受难》:仅仅是受难? - www.top21china.com
   21世纪中国前沿影视论坛电影专业区影片分析《基督受难》:仅仅是受难?

发表新主题 回复帖子 您是本帖第 2368 个阅读者 适合打印机打印的版本 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此页面 添加加到IE收藏夹 报告本帖 浏览上一篇主题 浏览下一篇主题
 主题:《基督受难》:仅仅是受难?
梦中人



等  级:贵宾会员
经 验 值:240
社区金币:240
总发贴数:38
注册时间:2006-5-5
状  态:离线
信息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1

《基督受难》:仅仅是受难?

梅尔.吉布森倾家荡产拍了《耶稣受难》,头周票房就高居不下,电影票早早就售罄,还吸引了很多修女结伴观看。要知道,这不过是一个成本并不算高的独立制片,拍摄过程一波三折,还引发了犹太人的抗议。

电影的情节根本没有复述的必要,因为都原原本本写在圣经的福音书里,从耶稣一行在树林里祈祷,等待犹大的背叛开始,一直演到耶稣复活,中间插入一些耶稣少年时期的生活片段、布道场面和最后的晚餐,当然,还不时有撒旦的出现。这些都不足以引起美国犹太人势力的抵触,因为这些都完全尊重了新约原文。真正激怒了犹太人的是,电影始终在强调,是犹太教祭司竭力要求用最惨酷的刑罚处死没有犯刑事罪的耶稣,而大量犹太人则成了无知的暴民,在祭司的煽动下,宁可放过强盗巴拉巴也一定要除掉耶稣。犹太人是否应该为耶稣之死负责,一直是各个教会无法达成共识的事情。这种观点在教会中间争来论去,没人会来干涉你,因为那是上帝的地盘。可是一旦拍成了电影,成了公共传播的一部分,就一脚踩进了凯撒的地盘,吉布森挨的那些骂就没多少文雅的措辞了。


不过好在我既不是基督徒也不信犹太教,但对耶稣受难和复活的故事还算了解,于是乐得旁观者清。电影的开篇就很吸引人,雾气蒙蒙的树林里暗藏着未知的恐怖,这种忧郁的冷色调和紧接着的犹大出卖耶稣的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犹大接受银币是在城市的火光下,黄色调为主,有一种病态的温暖,这就暗示了犹大出卖耶稣的意图:为了依靠的背叛。为了获得群体的依靠,犹大以自杀结束,而先前视耶稣为先知的犹太人,却一夜之间成了杀之而后快的暴民,与其说是祭司的煽动,不如说是他们不愿意被传统的犹太教决裂。说实在,我确实不明白为什么美国犹太人要抓住本片中强调的事实不放,其实吉布森在强调犹太人杀死基督的时候,并没有任何反犹的态度,如果非要说有,那顶多是说他们骑墙。在我看来,本片对于这段历史的强调,更多的是一种哀叹,人们总是做着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却不知道这些事件背后的目的何在,于是他们不可避免地要犯错误。能理解旧约的预言,然后认定耶稣就是预言中的弥赛亚,这种可能是太小太小了,连耶稣也说暴民“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犹太人在这件事情上的过失,一方面来说,无论哪个民族的人都有可能犯,另一方面来说,其实也是上帝安排好的,他才是总导演,所以哪怕是他自己的儿子基督都得认命,钉死在十字架上,当整个人类的替罪羊就是他此生的目的。

早在看片花的时候,便预计这会是一个镜头很有力的电影,思想性却在其次。观影的体会也果然是如此,每一个镜头都是饱满的精致,又有一种大刀阔斧的激情,加上独特的对暴力的真实再现,让你对罗马刑法不寒而栗的同时又由衷感慨基督的坚定性格。这正是基督教一直强调的自由意志:即使是上帝的孩子基督自己,虽然上帝已经为他安排了人之子的地位,他却依然要用自己的肉体去承担数倍于常人能忍受的痛苦,所以这种涤罪的精神才最为可贵和震撼。许多人主动成为基督徒,很多时候都是被基督精神所感动和激励,从这点上,本片是绝对成功的。像好莱坞的大多数史诗电影那样,本片从头到尾都贯穿着不同情绪的音乐,时而是女声低吟,时而是交响乐的高亢激情,对于观众情绪的调动是成功的,但这种从头到尾都被音乐塞满的做法并不是我所喜欢的,总是觉得太吵,永远是剑拔弩张,没有张弛。这点或许和吉布森的个人性格有关,永远是向前奋进,却没有任何妥协和深思,这种一根筋的个性,最终为本片招来了犹太人的抗议和我本人的疏远。


然而,基督精神并非坚忍一条,而其中最让他超过凡人的一点就是他担负起全人类罪恶。本片最大的失误就是淡化了替罪羊这一条,在基督背着十字架前行中,不断穿插了他布道的片段,他要求信徒爱自己的敌人。随着基督所受的刑罚不断加重,看他的肉体被折磨到极限,能让我们真正感觉到震撼的永远是他在肉体遭到最大摧残下精神依然无比充盈的力量,我们也会感受到他博爱的伟大,但这似乎无法成为电影最震撼的主题。但关于他为全人类当替罪羊这点,简直就完全没有涉及到,如果光是强调坚定和爱心,华莱士就够了,那要基督来当什么上帝之子?

基督精神已经成了西方文学艺术创作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单电影来说,斯科塞导演的《基督的最后诱惑》就比本片更复杂和高洁。在那个电影中,基督并非是天生的圣人,他甚至和自己的救世主身份做斗争,他战胜了七情六欲,最后在十字架上征服了死亡。当年《基督的最后诱惑》激怒过梵蒂冈,因为它把犹大的背叛设计成基督任务完成的关键,成为全片最坚定也最悲壮的人物。这次吉布森获得了梵蒂冈的推崇,却把基督精神简单化和符号化了。

吉布森在本片的另一个失误是他假定所有观众都应该知道圣经里面的故事,所以当抹大拉出场,没读过圣经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抹大拉的妓女历史,光看着美艳的莫尼卡•贝鲁奇浑身包裹着黑袍和圣母一起哭哭啼啼,如此惹火的身材不露出来已经是浪费,却无从知道她出现的意义本是象征着宽恕。这种题材的电影,就是拍得再差也会感动教徒,因为福音书早就在他们心里埋下了感动的种籽,电影的视听语言永远比不上圣经文本自身的震撼。所以,如果能感动非教徒,甚至让他们产生了了解基督教的兴趣,才是电影应该追求的境界。很可惜的是,吉布森选取的故事片段本身太不完整,最终把电影变成了基督徒的自娱自乐,该信的还是信,不信的还是不信。然而过于血腥的镜头却并非是为善良的基督徒所准备,看到现场成群结队来观影的修女大队,不知道善良而远离暴力的她们会如何看待这些暴力。我一向认为自己很能忍受银幕暴力和血腥,但前提是这种暴力必须为电影的主旨服务,但本片中,基督大多数时候就是个血淋淋的裸体,我确实感觉到了震撼,但这并非单单来自对基督忍耐的崇敬,其中还夹杂了暴力的快感,一丝罪恶和肮脏的感觉流过用基督精神净化过的心灵,我实在不得不怀疑起吉布森的虔诚,他的内心深处依然是暴力,他永远都无法像基督教导的那样去爱自己的仇敌。

本片在媒体的评价下也是毁誉参半的,“用了限制级的流血,本片简单却有效地卖弄着学问,只传达了基督受苦的主题,他的精神又何在?",《芝加哥讲坛报》认为它“最后,观众可以崇敬起吉布森崇高的意图和精致的工作,但他们仍然无法在精神和戏剧上被打动",更不客气的说法来自于《纽约时报》,“本片无情地集中在耶稣最后几个小时的苦难上,整个电影似乎阐述了更多的恨而不是爱,于是对精神层面上则是侮辱大于升华"。当然,喜欢的也不在少数,《达拉斯早间新闻》评价道,“这是一个紧张的戏剧,有巧妙的组织,最终会影响观众",《明里那泼利斯星报》说它“不管你如何看待本片传达的信息,你一定会对电影本身有所触动"。看来我对本片是永远要敬而远之了,我不会否认电影的大气和精致,但吉布森理解的基督精神不会和我的良知找到任何彼此接纳的机缘,他只能代表他自己,却无从代表他的罗马天主教。 网易周黎明留言板


编辑 删除 发表时间:2006-7-25 20:20:16  IP: 已记录
nihaota



等  级:著名导演
经 验 值:4340
社区金币:4340
总发贴数:868
注册时间:2022-10-29
状  态:离线
信息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2

Re:《基督受难》:仅仅是受难?

讨债公司

编辑 删除 发表时间:2022-10-29 12:59:59  IP: 已记录
收藏帖子 | 取消收藏 | 返回页首 
21世纪中国前沿影视论坛 - www.top21china.com



Copyright 2005-2018 www.top21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xie3ds@263.net
Powered by BBSXP 6.00 SP1 © 1998-2006
Script Execution Time:57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