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由来与命名 主讲人: 王政尧(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专家) 时间:2008年11月1日(周六),10:00 地点:国家大剧院大排练厅
内容简介: 京剧的历史有二百多年吗?京剧的名称从何而来?京剧产生在清代,是历史的必然吗?这些都是大家似乎知道,又不太清楚的问题。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京剧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当然,这也使得京剧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而,京剧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