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护理应用介入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护理(赵小华,郑萍,吉洪海,顾莲英,李林根,陈奇,柏连华)
[摘要]目的:讨论介入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护理。方法:对2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应用介入放射治疗的护理配合进行总结。结果:生活质量显著改善12例、改善4例、稳定2例、下降2例,总有效率80%;0.5 a生存率80%(16例),1 a生存率60%(12例),2 a生存率40%(8例)。结论:护士要熟悉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治疗肝细胞癌的意义、作用、效果,具备优质的护理配合才是TACE治疗的成功保证。
[关键词] 肝细胞癌;介入放射;化疗栓塞;护理配合
介入放射治疗,是应用影像设备将诊断与治疗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将药物及栓塞剂注入肿瘤部位,有效提高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增加杀灭肿瘤细胞量,减少抗癌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增加游离药物浓度,提高抗癌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减轻药物的全身毒副反应,同时阻断肿瘤血供,使瘤体严重缺血坏死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1]。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患者,采用肝动脉插管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是目前临床应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之一[2~4],随着我国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中晚期肝癌的介入治疗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可使肿瘤缩小从而获得手术机会,或延缓肿瘤生长,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我科2003年8月至2005年3月对20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给予介入放射治疗,疗效明显,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肝癌患者20例,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43岁~73岁,平均年龄56岁,主要表现为肝区疼痛、腹胀、纳差、乏力、消瘦。实验室检查AFP均大于400 μg/L。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影像学和B超引导细针穿刺取得细胞,病理学证实为原发性肝细胞癌。
1.2 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常规为5FU 1 g,诺欣60 mg,表柔比星60 mg,丝裂霉素10 mg~20 mg等。我们一般选用三联药物。
1.3 栓塞药物 40%碘油(或超液态碘化油)10 ml~20 ml,根据造影情况,可加用明胶海绵。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 TACE按常规股动脉插管介入治疗法进行[5]。经皮股动脉穿刺,在X线引导下,置导管于肿瘤的供血动脉中,将上述化疗三联药物及栓塞药物(用量根据肿瘤大小等而定)经导管直接注入。灌注结束后拔管,局部压迫15 min~20 min,并加压包扎24 h~36 h,嘱患者平卧24 h。4周/次,3次为1个疗程,TACE次数最少为1次,最多为8次。20例患者行介入治疗86次,所有患者在TACE前后均进行B 超、CT、血清AFP测定。
1.4.2 护理
1.4.2.1 术前准备 向患者及家属讲明术前各种检查的意义及注意事项,了解有无药物过敏史,做血、尿、便常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肝肾功能检查,术前6 h禁食,术前2 h做好青霉素及碘过敏试验,做好双侧腹股沟备皮。对检查有异常者应纠正治疗后再行手术。严格掌握TACE 的适应证与禁忌证[6] 。
1.4.2.2 术前心理护理 作为护理人员应理解患者的心理,对患者本人及家属应具有深厚的同情心和理解,以高度的同情心安慰家属,首先使患者家属克服悲观情绪,共同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另外,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简单过程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药物的副作用及防范措施与注意事项,消除其思想顾虑,增强治疗信心,以取得密切配合。
1.4.2.3 术中观察及监护 动脉造影剂选用泛影葡胺,术前虽做过敏试验为阴性,但术中大剂量和快速注射易引起过敏反应,备好肾上腺素、地塞米松、50%葡萄糖注射液,严密观测生命体征。
1.4.2.4 术中心理护理 在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发现反应及时处理,主动关心体贴和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多作解释以防止患者情绪波动,而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总之,术中适时的关切询问、简单亲切解答询问,尽量用语言安慰患者,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保持患者良好的心理平衡,使手术顺利进行。
1.4.2.5 对症护理
1.4.2.5.1 穿刺点的皮肤护理及出血倾向和穿刺侧肢体血液循环的观察 为防止穿刺部位出血,术后绝对平卧24 h,右下肢伸直制动12 h,穿刺部位加压包扎24 h~36 h,合并有凝血功能差及血压偏高患者可适当延长压迫时间。保持穿刺点敷料干燥,密切观察穿刺处有无渗血渗液、周围有无皮下淤血,如有渗出或皮下淤血应及时止血处理,并更换敷料。术后48 h内予心电血压监测。另外要警惕血栓的形成,术中置管时间过长、反复穿刺、沙袋压迫时间过长均可导致血栓形成。为了防止血栓的形成,除了正确使用沙袋外(沙袋的重量为0.5 kg为宜),应严密观察穿刺侧肢体远端皮肤颜色、皮温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如发生血栓,及时进行溶栓处理。
1.4.2.5.2 肝区疼痛的观察与护理 栓塞后阻断其肿瘤的血供,使肿瘤细胞缺血、变性、坏死,局部组织炎性水肿,肝包膜紧张度增加而引起疼痛。疼痛一般局限在肝区,呈胀痛,可持续2 d~5 d,如患者对疼痛不能耐受可予止痛药(肛门塞入双氯酚酸钠或强痛定肌肉注射)以缓解疼痛,同时行暗示、移情等必要的心理护理。经常巡视病房,密切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警惕异位栓塞。
1.4.2.5.3 胃肠道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灌注化疗应用大量的化疗药物,刺激胃肠道引起应激性反应如恶心、呕吐等症状,刺激膈神经引起频繁呃逆。术前口服或肌肉注射灭吐灵,术后常规制酸、止吐治疗,胃肠道症状可缓解;频繁呃逆者,肌肉注射利太林,让患者深呼吸。呕吐时将患者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引起呛咳或窒息,观察呕吐物的性质、颜色、量,并详细记录。同时嘱患者放松紧张的情绪,并进行静脉补充营养。
1.4.2.5.4 发热的观察与护理 发热系机体因肿瘤坏死组织吸收而产生的吸收热,发热持续时间的长短与肿瘤大小、坏死程度有关。常于术后当日或次日体温开始升高,术后体温波动于37.5 ℃~39.5 ℃之间,持续1周~2周左右。当体温>38.5 ℃,首选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袋降温,必要时药物降温如肌肉注射柴胡。降温后大量静脉补液,防止虚脱。并对患者做好解释安慰工作。
1.4.2.6 术后心理护理 患者对介入治疗的期望值很大,一旦术后出现身体不适,疼痛加剧,以及药物毒副反应和并发症,即产生疑虑、忧郁和恐惧心理,甚至表现为愤怒、怨恨、自暴自弃等,患者的家属也感到焦虑和痛苦。因此,护士须经常与患者及家属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尽一切力量满足患者的需求,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减轻和缓解患者的痛苦,给予心理上的支持,使患者有安全感和信任感,保持稳定的情绪,配合治疗,顺利渡过术后反应期,达到治疗目的,促进早日康复。
2 结果
2.1 治疗3个月 完全缓解(B超复查肿瘤消失)2例,占10%;部分缓解(肿瘤缩小)15例,占75%;稳定(肿瘤大小不变)1例,占5%;恶化(肿瘤继续增长)2例,占10%。经TACE 治疗后肿瘤缩小并获得二期切除2例,占TACE 总例数的10 %。
2.2 AFP值得变化 除2例恶化者,其他患者在18 d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3例2月后降至正常水平,另15例(75%)治疗后下降56%以上。
2.3 生活质量变化评估 患者的食欲、精神状态、睡眠、体力改善,肝区胀痛症状缓解和部分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Karnofsky评分比较[7],生活质量显著改善12例、改善4例、稳定2例、下降2例,总有效率80%。
2.4 生存率 20例患者中5例在1 a内死于肝功能衰竭,0.5 a生存率80%(16例),1 a生存率60%(12例),2 a生存率40%(8例),5 a生存率在进一步随访中。
3 讨论
肝癌血供95%~99%来自肝动脉[4],其供血部位主要是肿瘤中心。经肝动脉灌注化疗药后,肝组织局部药物浓度是全身浓度的100倍~400倍[4],瘤区药物浓度又是正常肝组织的5倍~10倍,而且,由于肿瘤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肿瘤廓清系统的缺如,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化疗药物可漏出血管而长期滞留在瘤区。因此,可有效地杀伤肝内残留的癌细胞。从1953年Seldinger[8] 开创介入治疗已有半个世纪,随着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对于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和不愿手术的患者,行TACE的效果已被公认[9~13],是肝癌非手术治疗中疗效最好的办法之一,我们用此疗法和护理不仅可使肿瘤缩小,改善临床症状,减轻药物的全身毒副反应,且并发症少,可重复治疗,更重要的是能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生活质量显著改善12例、改善4例、稳定2例、下降2例,总有效率80%;0.5 a生存率80%(16例),1 a生存率60%(12例),2 a生存率40%(8例),与李志宏等[14]报道相访。有些原发性肝癌患者,发现病程时间短,对于突如其来的打击,患者及家属难以接受,而对于有肝硬化史的患者,长期倍受病痛折磨,当确诊病变后更加焦虑、恐惧,对治疗失去信心,精神压力相当大,各方面的情况也差,加上对介入疗法缺乏认识,更增加他们的忧虑和恐惧感。这一切就要求我们护士在工作中,要善于和患者交朋友,利用沟通交流技巧,准确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克服心理压力,维持情绪稳定,从而提高心理应对能力和承受能力,使他们保持乐观愉悦的情绪。并向患者讲清介入治疗的意义、作用、效果,向家属介绍癌症的可治性及术后较乐观的预后,消除他们紧张、恐惧心理,增强治疗勇气和信心,积极配合手术,以良好的心态顺利接受治疗。尽管存在疼痛、胃肠道反应和感染等不利因素,但只要术前做好充分准备,如了解病情和可能发生的意外并发症及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术后严密观察及时处理,积极有效地预防并发症,对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梅娟,张秀华.肝癌介入治疗及护理进展[J].现代消化及及诊疗,2003,18(4):231232.
[2] 王飞.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的介入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5,15(3):146148.
[3] 吴孟超,等.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1996,34(12):707710.
[4] 吴伯文,徐爱民,潘泽亚.肝癌介入治疗的现状及评价[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12):758760.
[5] 朱建新,侯淑琴,李彦豪.肝胆胰疾病介入诊疗技术[M].第2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128.
[6] 中国抗癌协会.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原发性肝癌分册[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253.
[7] 孙燕.临床肿瘤分册[M].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347.
[8] 汤钊猷.现代肿瘤学[M]. 第一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419422.
[9] 刘梅娟,王莉慧.门脉穿刺栓塞化疗治疗PHC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1998,14(7):346.
[10] 冯芳,袁国新.肝癌行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后的观察与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7):28.
[11] 李立平,刘红明.肝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并发症及护理[J].康复与疗养杂志,1994,增刊:3334.
[12] 吴隐鑫.肝癌介入治疗的现状与进展[J].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1998,19(2):294296.
[13] 刘梅娟,王莉慧.B超引导门脉穿刺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1998,14(2):3460347.
[14] 李志宏,任武生,姜永健. 双灵固本散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增效保护作用[J].中华医药杂志,2004,4(12):10211024.
作者:赵小华,郑萍,吉洪海,顾莲英,李林根,陈奇,柏连华 感谢读者推荐!
肝癌介入治疗的护理
【摘要】 周密细致的护理对保证介入治疗的顺利实施和减轻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实施有效的介入期护理,从介入治疗、心理、精神等因素分析影响肝癌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详细给病人介绍治疗目的、方法及效果,做好心理护理、调节饮食、完善各项辅助检查、按时术前用药,观察穿刺局部和术侧肢体情况,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健康教育。
【关键词】 肝癌;介入治疗;护理;影响因素;原发性
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位于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因早期症状不明显,症状发现后已是中晚期,大多数病人已失去手术机会而选择非手术治疗[1].肝癌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姑息性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微创痛苦小,能够使肿瘤缩小而获得手术机会,延期肿瘤生长,提高生活质量,更能增进病人积极治疗的决心。但由于局部灌注化疗药物一次使用量大,病人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副反应和并发症,直接影响肝癌病人的整体治疗过程和预后恢复,因此给护理工作提出了一项新的课题。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医 学教 育网 搜集 整理]
2003~2005年共有45例,年龄31~62岁,临床诊断均为原发性肝癌[2].全部病例按全国肝癌防治协作会议之诊断标准。经CT、B超、核磁共振、AFP、肝穿刺活检等检查诊断,肿块大小5~12cm,其中5例行介入治疗。术前30min肌注安定5mg、阿托品0.5mg,在局部麻醉下经皮肝动脉穿刺,穿刺成功后在X线监视下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形状、血液供应情况决定治疗药量,然后慢慢将导管插入肝总动脉或肝固有动脉,再缓缓注入化疗等药(化疗药物有表阿霉素、丝裂霉素、5-氟尿嘧啶、羟基喜树碱、平阳霉素)以及明胶海绵栓塞,所有结果须B超、CT影像学检查,肿瘤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临床症状基本缓解,好转率达85%[3].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后,护士热情接待,主动介绍病区环境及医院规章制度,消除患者的陌生感、紧张感,介绍主管医师和护士,扶患者到床边,使患者感到亲切感,保持良好的心情。护士是患者入院时最初接触的对象,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和安全感,从而使患者尽快进入角色,以便更好的配合检查及治疗。患者一旦知情,一般就会感到悲观失望,思想包袱很重,对生活丧失信心[4].对于这类患者我们治疗时进行现场说教,介绍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治疗后出现的反应,从而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根据患者的个性、职业、文化修养的不同,针对性地消除其恐惧、紧张、忧虑等不良心理,积极有效的配合治疗[5].对不知情的患者进行保密治疗,使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疗,治疗前数日应给病人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蛋类、奶类以及各种豆制品,术前8h禁食、禁水。
2.2 穿刺部位的护理 术后穿刺点用弹性胶布加压包扎24h并用沙袋压穿刺点6h以上,防止穿刺点皮下出血和血肿[6].24h后松弹性胶布并覆盖无菌纱布2~3天,避免浸湿,绝对卧床休息24h,穿刺肢体呈外展伸直位,24h后方可逐渐离床活动。应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敷料包扎情况,加强巡视,注意观察足背动脉波动有无减弱或消失,皮肤颜色是否苍白及温度是否下降,毛细血管充实时间是否延长,穿刺侧下肢有无疼痛和感觉障碍以及早发现股动脉血栓形成。术后24h本组病人均未出现出血。
2.3 胃肠道反应的观察 介入治疗后由于肿瘤被栓塞引起缺血缺氧坏死,胃肠道反应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呕吐。化疗药物,如5-氟尿嘧啶、丝裂霉素等,可引起病人恶心、呕吐。且介入手术时术中牵拉,栓塞剂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兴奋也可诱发恶心、呕吐。本组出现31例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呕吐时嘱病人暂禁食,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入气管,同时记录呕吐量、颜色和性质,给予胃复安10mg肌肉注射。少量多餐,加强口腔护理,减少不良刺激,促进毒素排泄。恶心显著者早期给予Vit B6或灭吐灵镇吐。栓塞后可使门脉高压更高,频繁呕吐可诱发消化道出血。因此可给予恩丹西酮止痛及非那根等镇静治疗,加强饮食指导。
2.4 肝功能损坏的观察 介入治疗术后病人可能因肝脏缺血缺氧、化疗药物影响等因素导致肝功能不同程度损害,术后出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白蛋白降低,部分病人可出现胆红素的升高,表现为黄疸加重、腹水,严重者出现嗜睡、肝昏迷等等。对肝功能有损伤的病人,嘱多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睡眠。注意血象变化、保暖、预防感冒,观察患者的意识改变进行保肝护肝治疗,转氨酶可慢慢恢复。术后4周白蛋白方可恢复。为防止病情加重,护士应注意观察病人皮肤颜色、尿量、意识的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2.5 腹痛的护理 肝癌介入治疗术后可出现右上腹肝区疼痛,一般在术后1~3天出现,3~5天可自行缓解,疼痛的程度与栓塞的范围有关,也可能与肿瘤的供血情况有关。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栓塞后刺激肝包膜或腹膜所致,药物在肿瘤组织产生高浓度高效价杀伤作用,肝组织局部发生水肿、坏死或异位动脉栓塞致腹痛。密切观察腹痛部位、性质及疼痛程度,向病人做好解释,以增强心理承受力。对轻度疼痛者可不做特殊处理,对中度疼痛者给予口服止痛药物或肌肉注射强痛定镇痛,对剧烈疼痛者给予哌替啶止痛。
2.6 发热的护理 肝癌病人自身免疫力低下,化疗药物的使用使造血功能抑制,易造成局部或全身感染。器械要严格消毒灭菌,执行无菌操作。术后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如体温在38.5℃以下,一般5~7天自行消退;体温波动在38℃~39.5℃,持续几天给予药物和物理降温,防止因大汗发生虚脱,鼓励病人多饮水。
2.7 饮食护理 如术后无明显恶心呕吐,鼓励多饮水,给予补充水分。术后1~3天进食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少量多餐,几天后无胃部不适可进食新鲜蔬菜、水果,食用丰富营养的食品。
2.8 康复指导 康复阶段帮助病人树立信心,面对现实保持愉快的心情,注意劳逸结合,提高自身免疫力。通过健康教育能提高病人的保健能力,配合治疗,预防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7].肝癌病人往往存在恐惧心理,情绪不稳定。帮助病人减轻不安情绪,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出院时对其进行有关休息、饮食、服药、随诊等方面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