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诗人 - www.top21china.com
   21世纪中国前沿影视论坛电影专业区影片分析电影中的诗人

发表新主题 回复帖子 您是本帖第 871 个阅读者 适合打印机打印的版本 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此页面 添加加到IE收藏夹 报告本帖 浏览上一篇主题 浏览下一篇主题
 主题:电影中的诗人
film



等  级:论坛版主
公  会:爱你一万年
经 验 值:12211
社区金币:4214
总发贴数:232
注册时间:2006-2-14
状  态:离线
信息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1

电影中的诗人

电影中的诗人
   文/倪湛舸

  诗人精神是数字时代的雪莲,甚至与时代的商业精神一样重要。诗人们永远都是历尽沧桑,他们神秘的具有戏剧性的人生,是最有趣味的电影。

  1、信、诗人和诗意的传承

 
  Il Postino(邮递员)

  导演: Michael Radford(White Mischief,The Elixir)

  制片: Mario and Vittoio Cecchi Gori,Gaetano Daniele

  编剧: Anna Pavignano,Michael Radford,Furio Scarpelli,and Massimo Troisi based on the novel Burning Patience by Antonio Skarmeta摄影: Franco di Giacomo

  信

  梅尔维尔有个短篇,叫做《Bartleby The Scrivener》,虽说写在100多年前,却已经淋漓尽致地揭示现代社会里小人物的苦涩。故事里有两个细节让人难以忘怀:一是华尔街处处高耸的墙壁,二便是主人公曾经的职业:处理死信。墙是人工的,所以象征文明,对建墙的人却只意味着封闭和隔绝,这样的环境下,信只能折了翅,在角落里发着霉积着灰的是一颗颗渴望被指尖轻抚被目光关爱的人心。也难怪梅尔维尔忍不住在故事最后发出这样的感慨:"Ah,Bartleby!Ah,humanity!"(啊,人!啊,人!)

  所谓"诗意的栖居",被小资文化消耗至今,已经成了套话甚至笑料了。冒着媚雅的风险,该说的话还是要说,就好像吃饭虽然乏味,饿着肚子的人却怎么都装不出厌食的姿态。这个时代的栖居,墙是越建越高了,而死信一样的人心堆积着,好像巴别塔倒下的废墟。这时候忽然怀念起这样的句子来,比如"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或者"云中谁寄锦书来"。原来诗中总藏着一个"信"字,或许可以说,所谓的诗,无非是人与人之间在信中说些真话而已。那么,电影中的诗人,就从一部《邮递员》说起吧。

  电影

  《邮递员》--意大利电影,英国导演,智利诗人。不知怎么的,先想起国际纵队来,可能同是南欧,又都秉承着向"左"燃烧的激情吧,而喜欢艾吕雅,也就是因为他写西班牙内战,更为了维护革命而在与人争吵时生生砸碎一把椅子。如果聂鲁达也在场,那么倒霉的一定不只一把椅子。然而,现实却不是那把椅子,粉身碎骨的往往是我们这些脆弱不堪的人,就好像电影中为诗人聂鲁达做邮递员的年轻人马里奥最终因参加工运而丧命,然而,他毕竟录下了那些海浪和风声。在为诗人传递信件的同时,他得到了诗人的传承--热爱女人,写作,和革命的赤子之心。

  评论家都说Massimo Troisi扮演的马里奥着实可爱,他害羞,迟疑,没什么文化,却有着纯朴敏锐的心灵。相比之下,聂鲁达的角色更具有教养,经历,更有天赋。然而,这天壤之别的两人却是心心相印的朋友,真是一则美好的童话:困在墙中的小人物被这个世界的灵魂之光关照着,这就是邮递员和诗人的友谊吧,好在邮递员还是个动态的形象,我们可以不做对着死信日复一日消沉下去的Bartleby呢。然而,总觉得这里面有点质料与形式的影子,好像小人物只是未成形的"质料",最终还是要靠高人一等的"形式"来点化,看这剧中,马里奥后来也写起诗来,果然是成就了诗人的"形式"。再算上最后的牺牲,怎么好像被质料所羁绊的灵魂回归,简直是一出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活剧。而这样的东西,应该算是被怀疑被摒弃的宏大叙事吧?以我热衷批判的本性和小人物的身份,《邮递员》那些表层的热烈终是不能融化梅尔维尔那一声冻得太过结实的叹息:Ah,humanity!

  再多言一句,该片完成后不久,41岁的Massimo Troisi便英年早逝。真是天鹅一般的演出。

  诗人

  关于聂鲁达,他写过一本自传叫做《我承认,我曾历经沧桑》。这家伙13岁就开始发表作品;19岁辍学而投身写作;23岁当上驻外使馆领事,27岁进入外交部,劳动部;而在晚年,竟然去选总统,差点成功。当然,最不能不提的还是197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辉煌之中,也有1953年起因宣传革命而招致的流亡生涯,而这,便是电影的背景了。

  一直有聂鲁达的诗集,零零散散地读了许多年。"二十首情诗与一首绝望的歌",这便是我苍白青春的艳丽底色了。几年前的一个下午,更是坐在图书馆的窗台上一口气读完他的自传。原来文字竟可以如此波澜壮阔并光艳照人,那些层出不穷的意象仿佛海浪或者山峦,让人只能摒住呼吸任其席卷而来。也难怪被当作灵魂一样的人物,如此的丰饶和雄浑,仿佛真的能够涤荡埋葬我们的厚厚尘埃呢。这样的神话,虽然是神话,却还是宁愿它流传下去温暖人心。聂鲁达写过一篇小散文,说他墙上两位少年诗人的像:兰波和马雅可夫斯基。帅哥马雅可夫斯基好像不单搞先锋话剧,自己也出演过电影,不过我是看不到的,引为至憾。而前者,凡是留心同志电影的都知道《TOTAL ECLIPSE》,兰波与魏尔伦的故事。

  2、忍无可忍:诗人兰波和魏尔伦的"同志"生活

  OTAL ECLIPSE(日全食)

  公映日期: 1995

  导演: Agnieszka Holland (Europa,Europa)

  编剧:Christopher Hampton (Dangerous Liaisons,Carrington)Arthur Rimbaud - une Biographie(阿瑟兰波-一部传记)

  公映日期: 1991

  导演: Richard Dindo

  类别:历史/传记

  Arthur Rimbaud(阿瑟兰波)

  公映日期: 1996

  导演: Marc Riviere

  类别:故事片

  Wilde(王尔德)

  公映日期: 1997

  导演: Brian Gilbert

  类别:故事片

  我的朋友在环球旅行时随身带一本兰波的诗集,那时他很高兴地告诉我,有部关于兰波和魏尔伦的电影。然后我们都去看,也谈不上失望,把《日全食》当作诗人的电影,有些熟稔在里面;而作为同志电影,朋友和我都不是那种猎奇式的观众,看着所谓"别人"的故事,无非会心一笑而已。托尔斯泰这样开始他的小说:"幸福的家庭大多相似,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其实,不幸之中的共通才更要紧,这才是同情,只是我们的力气都被承担和容忍所耗尽,到头来竟还是在墙与墙之间彼此隔绝。

  片子里的兰波只让人记住了这句台词:最不可容忍的是,我们竟什么都容忍了下来。

  Leonardo Di Caprio也只有这部片子让我觉得不那么无聊,那拿后背上的两块肩胛骨挤掉瓶塞的本事还真是好玩。至于一个小男人和一个女人抢老男人魏尔伦,呵呵,根本就是让狗仔队闻风而来的好丑闻。热闹。果然热闹。听说编剧Christopher Hampton是兰波迷,但怎么着都觉得其嗅觉之于社会趣味仿佛更为灵敏,而两位诗人的种种狂放之举在滤光镜下多少带着些哗众取宠。哎,又怎样?难道他们本来是自甘寂寞的家伙?

  他们本来就容忍着一切。兰波说得很明白。

  萨特这样骂波德莱尔:"他反叛一切,实质上却承认一切。"记得波德莱尔曾经拿着家里的钱在巴黎醉生梦死,所谓诗人的贫困,看来不少是挥霍所致,并非真正一穷二白。而魏尔伦大叔之担任巴黎公社某某部长,也是折腾大于革命。倒是像马雅科夫斯基那样,十月革命攻打冬宫的工人唱着他的歌词――"吃你的凤梨,嚼你的松鸡,你的末日到了,资产阶级!"――俨然真是新世界的开创者。但,听说革命后,流行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也并不贫穷。

  容忍意味着遵守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吧。至于诗人,他们什么都想要,反而更少了些真诚。还好有些人聪明,比如兰波,竟然完全停了笔而去贩卖军火,既然容忍,就不再叫嚣。而马雅可夫斯基最终还是饮弹自尽了,毕加索听说了,呵呵一笑:"俄国人不相信艺术之对立于社会,可马雅可夫斯基还是活不下去。"

  可就算是对立于社会的艺术又怎样?同志电影里,还有一部《王尔德》。那演员Stephan Fry曾出演过爱尔兰共和军的领袖,可在片中,怎么看都是被漂亮小男生玩弄,又受社会风尚残酷压制的可怜虫。虽说王尔德后来被奉为酷儿运动和唯美主义的旗手,可当年的囹圄和流亡,还不是得一个人容忍?

  梅尔维尔的那声叹息,终于有了些许忍无可忍,因为那小人物Bartleby敢于拒绝现代社会的游戏规则;更有点让人心头发酸的同情在其中,因为他毕竟在呼唤:Ah,humanity!

  回过头来说,了解兰波,倒是有两部比较朴素的片子可以看看。1991年有部纪录片,1996年法国人又拍了个故事片。而魏尔伦嘛,好像少些风光,这个社会还是更推崇所谓天才,这样的现实让人苦笑,好在魏尔伦本来就是号称"土星人"的苦命家伙。

  3.钟形罩里诗人血

  Le sang d'un poète(诗人之血)

  公映日期: 1930

  导演: Jean Cocteau

  类别:先锋/实验

  The Bell Jar (钟形罩)

  公映日期: 1979

  导演: Larry Peerce

  类别:故事片

  算是承上启下吧,考克多(Cocteau)原来又是一位同志,少年起就迷恋一个名叫Pierre Dargelos的男孩,这段"恋情"对他今后的人生起了深远的影响。考克多同志来头也不小,可谓文学电影美术遍地开花,最后还被选进了法兰西学院。我们仰望之下,只能撷取一些光辉的鳞爪,而1930年他自撰自编自导的实验电影《诗人之血》(Le sang d'un poète)就是其中之一了。终于说到实验的东西,竟然起了兴头,上面的片子说得旁敲侧击,就是因为电影本身没太多可说。而《诗人之血》却绝对是怎么说都不够,非得弄来录像带自己看的东西。

  不过,估计就算是把那50多分钟坚持到底,却仍然不知如何形容。

  常有小说被改成电影,大家的评价往往是后者不如前者,众口铄金之下,仿佛电影整个地低人一等。其实,文学有它的好处,电影却也不乏其专长,硬要拿文学形象的想象空间去比电影的一目了然,和上等马对抗下等马有什么区别,这样的输赢又怎能有意义?个人以为,就实验性而言,一目了然的电影反而胜过文学,比如超现实主义,诗人捧出些不相干的字词,叫人在荒诞中看到匪夷所思的图画,其意往往不在字面(能指)而是画面(所指);而到了超现实主义的电影中,能指所指合而为一,想象力被转化成视觉冲击,然而,荒诞非但不减,反而更为直接而惊人,所以这时的受众也并非被动接受,因为在常理被打破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开动脑筋苦苦寻找碎片堆里的意义,虽然这行为大多是有劳无功。再者,对自己的想象力,我一直没有什么自信,所以看实验电影成了一种开拓,好像一个没什么气力的小孩子,只能依赖考克多那样的大人拉着登上峰顶穷千里目。其实读他的诗作也好,只是较之电影,有点像魔法书之于魔法造就的幻境。

  这么说来,超现实主义的诗人们最好都改行拍电影去。

  考克多就是成功的范例。《诗人之血》是1930年的作品,原来的名字叫做《诗人的一生》(La vie d'un poète),故事勉强说说来是这样的:按物理时间计,整个故事发生在烟囱倒塌的一秒之内,而在这段心理时间中,电影展开了四个互不相关的小故事,却都与诗人主人公对于生命,死亡的臆想,以及其内心的恐惧和沉迷有关。类似的安排在博尔赫斯的小说里也曾出现,似乎是"德意志安魂曲"吧,那个被枪决的主人公也经历了心理时间上的沧海桑田,而现实却只是子弹飞行的瞬间。考克多的妙处还是在于细节,比如一旦打开就通向另一重空间的门,会说话的塑像,不时闪现的神秘符号等等,总之,超现实的很。好莱坞的模式剧已经把我的耐心考验得所剩无几了,以至于经常不能静下心来看完一个完整的故事,竟然要靠上个世纪30年代的古董来提神,而那个时候,西班牙内战还没爆发,马雅科夫斯基刚刚自杀,聂鲁达正热火朝天地干革命,考克多和毕加索是合作伙伴……真是让人怀念的Pink Thirties(粉色30年代,偏左的意思)啊。

  把这个段落叫做"钟形罩里诗人血",只是觉得这种排列有点超现实主义的意味,虽然普拉斯与考克多没甚么关联,她倒是30岁上自杀的呢,终于在数字上找到了些呼应。《钟形罩》是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直到现在都还热卖,不久前特德休斯的去世更是让他们夫妻俩又新闻了一把。去BLOCKBUSTER看,竟然有1979年电影版的《钟形罩》,算是把普拉斯笔下成功职业女性的心理症结和不幸遭遇搬上了银幕,却是泛泛之作,倒不是因为艺术性而坏了票房,或者什么电影不如小说,那真的只是一部失败的电影而已。看来,表现诗人的"内在生命",诸如臆想或精神状态,非得靠考克多那样本身就是诗人,或者至少具备诗人气质的电影人才行。

  4.民谣:从彭斯到科恩

  The Life of Robert Burns(彭斯的一生)

  公映日期:1926

  导演: Maurice Sandground

  类别:故事片

  The Loves of Robert Burns(彭斯之爱)

  公映日期: 1930

  导演: Herbert Wilcox

  类别:故事片

  Ladies and Gentlemen。。。Mr。Leonard Cohen(女士们先生们。。。有请科恩先生)

  公映日期: 1965

  演员: Leonard Cohen

  类别:行为艺术

  老师上课时不知怎么地说到了"Oh 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呵呵,这里的Luve没有拼错,苏格兰的口音就该这么读。这首诗以前听过,那时的写作老师刚从芝大毕业,兴冲冲地拿他的有声诗集给我们听,于是听到了普拉斯自己念的"Daddy",迪兰·托马斯自己念的"Don't Go GentlesintosThat Good Night"。彭斯是17世纪的人,所以他的玫瑰好像是迪兰·托马斯念的,声音低而颤,好像男巫念咒,甚至带着卷舌音,据说这才是苏格兰的味道,不过也许我记错了,因为托马斯本人是威尔士人,这几个不列颠岛上的分支,彼此之间还是很独立的,不喜欢被通称为"英国",因为那样就被英吉利占了便宜。

  闹独立,爱尔兰最热闹了,它的文学也强,光诗人就出了叶芝、贝克特、王尔德等等。而苏格兰,一下子只能想起彭斯。有人说王尔德开了流行明星的先河,可当年彭斯去世,竟有30000人送葬,风光不输给后来的流行歌手的猫王。也是,四五百年前民歌一样的东西,比如"我的心啊在高原,别处没有我的心",或是"我的爱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在6月里刚刚绽放",现在听起来都让人怦然心动,好像从高墙林立之间忽然透进了明媚阳光,这才是"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诗句啊。

  所以这个彭斯还是挺有号召力的,早在1926年和1930年就被两度请上银幕,分别成就了《彭斯的一生》和《彭斯之爱》,而现在正在筹拍新的片子,名为《Clarinda》,讲彭斯和科拉林达的爱情故事,导演是Vadim Jean(The Real Howard Spitz),制片是Alloway Productions的James Cosmo(这位帐上可有《勇敢的心》那样的大片),据说彭斯的扮演者已经定为Johnny Depp,而女主角正在Kate Blanchett,Gwyneth Paltrow,Emma Thompson,Kate Winslet,和Catherine Zeta-Jones这一群美女之中挑选。让一贯走颓废诡异路线的Johnny Depp演我心中淳朴明朗的彭斯?人家还没开拍,我已经捏了把冷汗,再看制片人的商业风格,好像只能期待一部从诗人到明星的退化史。不过实话实说,Johnny Depp还是挺不错的演员,一向不按商业原理接片,也许人家正要借次机会拓展戏路呢。也罢,身为彭斯迷,这片子出来的时候,我一定会乖乖坐进电影院的。还是这个民谣,20世纪60-70年代时又热闹了一阵子,虽然在我看来,完全地没有彭斯那样的纯净和热烈。比如伦纳德·科恩(Leonard Cohen),一首《Suzanne》唱出一代人的迷惘,流浪的苏珊却找不到彭斯的苏格兰高原或是叶赛宁的俄罗斯村庄,一来,本着虚无主义的精神说,时代变迁了,有的东西自然会消逝;二来,这个科恩的文人气实在是重得掩盖了民歌手的灵气,至少Bob Dylan的《Mr.Tambourine Man》还有些生动,虽然也在呻吟着逃离现实,让我不爽。唉,这就好像后世的文人之作,再怎样返朴溯源,终于修饰不出"诗经"那样的民风民情吧。科恩的歌当然也听,却并不迷恋,其实我最早接触的是作为诗人的他,那时读加拿大文学,于是找到他的诗集《The Spice Box of Earth》,竟然很喜欢他阴沉的压迫感,句子也颇为工整,激情之下有犀利的头脑,比Jim Morrison的诗强多了,我因为喜欢The Doors的歌而去买他的诗集,结果大呼上当,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不过,也许是我这种被斯宾塞米尔顿丁尼生等等生生灌输出来的趣味太过偏狭吧。

  科恩很能折腾,1965年拍了个行为艺术的电影《"女士们先生们,有请科恩先生!"》片子被分为两段,第一部分是访谈科恩的纪录片,后面则是4个音乐片段,有点像现在的MTV,总之很有趣。单纯的纪录片就更多了,我听说的已经有3部,分别是《The Song of Leonard Cohen》、《Songs From the Life of Leonard Cohen》,还有《Leonard Cohen:Spring 1996》。更有意思的是,他竟还在1986年的电视系列剧《迈阿密罪恶》(Miami Vice)中客串过一个角色,真是不甘寂寞的明星。听说他这些年一直在加州修炼禅宗,不过去年又出了新专辑《Ten New Songs》,而且又演了什么实验电影,还为好多电影的原声带做着贡献。难怪去年年底《滚石》杂志又专访他,匆匆扫一眼,只记得这家伙说在写俳句,让我暗笑--真是丰产的大诗人啊,石入池塘起的波。

  5.关于诗人导演的闲话

  转了个大圈,让我们回到意大利,想来也有些倦了,索性最后说些闲话。要说诗人导演,其实前面的考克多就是好榜样,但最让我景仰的,还是意大利的帕索里尼,他那天主教和马克思主义的双重背景,同性恋者的身份,还有电影和文学等多方面的成就,先锋与古典并重的风格,几乎涵盖我的大部分兴趣,简直要矢志为他写出学位论文,只可惜老师一定不会答应,他那《索多玛120天》(Salo)毕竟还是看一个呕倒一个的影史最肮脏之作,我这叶公好龙之辈至今不敢以身试法。

  帕索里尼虽说是诗人,最早却以小说家身份触电,为马里奥苏狄特导演、索菲亚·罗兰主演的《河孃泪》(La Donna del fiume,1954)写剧本。1961年才导演了第一部片子《寄生虫》(Accattone),以新写实主义的风格呈现了罗马的边缘阴暗面。接着又导演了一部描写私娼的电影《Laviamoci il Cervello,1962》,在1962年的威尼斯影展中获得意大利电影俱乐部联盟奖,但是也同时被保守势力认为是亵渎神明,以至于当局将他逮捕并缺席审判。1964年起,他忽然摇身一变,拍了一系列的古典故事,比如《马太福音》(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Matthew,1964),《十日谈》(The Decameron,1970),《坎特伯雷故事》(Canterbury Tales,1971)等,竟然在威尼斯柏林等地连连得奖。可这个家伙马上就又给了社会趣味一记响亮的耳光,这便是从萨德侯爵小说改编而来的《索多玛120天》,背景被改在二战末纳粹占领的意大利北部,而故事则讲述一处隐秘的城堡里四位高官如何以极其野蛮的方式性虐待和残杀16位男女少年。

  能够在电影中赤裸裸地表现私娼寄生虫等边缘问题,还算新写实主义,人家会夸你有社会意识;但弄出一堆畸恋虐恋甚至吃屎的影象,帕索里尼怎能不被骂作伤风害俗?可就是这个恶俗的家伙,拍出了让罗马教会推崇备至的福音故事,还写出了深得"新马克思主义"精髓的诗篇,可见真正的虔诚至少不局限于宗教机构甚至所谓信仰,而真正的济世心也并非道德等社会建制所能拘束。至于真正的好艺术(无论诗歌或电影或其他),怎么说都还是有其独立性的,虽然少不了别人家的资助,却不能拿着别人家的东西当标准衡量自己。

  这个帕索里尼还真是个聪明人,只可惜50多岁就死于非命。看电影方面的介绍,说他被17岁的男妓所杀。看诗集里的介绍,却只说是政治谋杀。两方面似乎都是真相,不同的取舍却耐人寻味的很:性与政治果然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这里就不深究了。

  从天主教和"新马克思主义"共存的意大利起身,我们北上,去东正教和马列主义的苏俄。一直按捺着对苏俄文学和电影的热情,所以只能留在最后匆匆带过,不然别的东西都不会有位置。而现在终于有机会说叶甫图申科,又一位诗人导演,却渐渐对他丧失了原有的兴趣。前两年听说他把持新作协,高高兴兴地做叶利钦的红人,忽然地就觉得无聊。当年那个挺身而出为帕斯捷尔纳克和索尔仁尼琴说话的家伙哪去了?所谓的"大声疾呼",原来也有口干舌燥的一天,还是帕索里尼的"恶俗"到头来"脱俗",或是像鲁勃卓夫那样"轻声细语"着早逝,柔韧中至少有纯粹。

  难道要学梅尔维尔叹息?--啊,叶甫图申科,啊,人!

  关于叶甫图申科的记忆却因此更加宝贵起来:

  儿时电影画报上《幼儿园》的介绍,好像标题是"诗人拍片,出手不凡"……

  黑白电视机上的晚间电影,一个女孩满脸泪痕地朗诵"战争,是孩子的幼儿园"……

  钻进妈妈被窝里读那首《妈妈和中子弹》,至今记得这样的句子--"我的妈妈赢得了卫国战争,却输掉了自己的嗓子"……

  "他的妈妈还有卫国战争可赢,你的妈妈呢?"妈妈问。另一位苏联诗人,很谦虚并苦涩地说自己的一生无非是生卒年代之间的短短横线。我的妈妈读到了,竟然笑,说他还有生卒年代的记录呢,小人物哪配这个?

  妈妈是生,中子弹是死,我们活在生死之间,战争是孩子的幼儿园--叶甫图申科的艺术创作大意大致如此,我曾经被感动得热血沸腾,而现在,忽然觉得肩头落满大而空的幻影。和聂鲁达一样,叶甫图申科的自传也很好看,叫作《提前撰写的自传》,又是害人一口气读完的东西。

  《幼儿园》的片尾,男孩们扒火车流浪着上前线去了,多好的成长小说,就好像童话故事里,王子和公主最后总是"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油盐酱醋也许太俗,不能提出来煞风景,更不用说大吵小闹,离异分家了。而男孩们的前线发生了什么呢?叶甫图申科让镜头黑下去,大幕拉起来。回到生活中的我们却清清楚楚地看到:一头是红军战士索尔仁尼琴因为给朋友写信抱怨当局而成了反革命,另一头是雷达般敏锐的叶甫图申科终于当上了民主政权的宠臣。外在的极权和内心的懦弱之间,我们只剩下一堵堵墙,藏身的同时,彼此隔绝。

  "喜欢看电影,是因为没有能力介入现实"--我的朋友这样说--"我喜欢做旁观者。"

  "但是"--她又想了一下--"好的电影,好像朋友的来信呢,让我感觉到这个世界真实的温度,不管是冷是暖。但这也是可怜的感觉……因为,与其说一个人看着好电影,毕竟不如面对面和朋友说话吧。"

  所以,哪怕不能面对面说话,至少,但愿这封关于电影、诗人、和其它的长信能被邮递到你的手上……唉,陌生的朋友,唉,人!

 


编辑 删除 发表时间:2006-6-4 0:06:05  IP: 已记录
nihaota



等  级:著名导演
经 验 值:4340
社区金币:4340
总发贴数:868
注册时间:2022-10-29
状  态:离线
信息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2

Re:电影中的诗人

讨债公司

编辑 删除 发表时间:2022-10-29 13:15:27  IP: 已记录
收藏帖子 | 取消收藏 | 返回页首 
21世纪中国前沿影视论坛 - www.top21china.com



Copyright 2005-2018 www.top21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xie3ds@263.net
Powered by BBSXP 6.00 SP1 © 1998-2006
Script Execution Time:56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