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乐”:周朝每年三月为祖先举行一次盛大的音乐会,并把这种音乐种类叫做“雅乐”,起源于周代的礼乐制度。(可借用到影视制作中,盛大场景)
以和平中正为原则,以庄重萧穆为标准,强调教育性而不注重艺术性,风格一般是严肃、冗长、呆板的。
“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周代郑过和卫国的地方音乐
位于河南一带,原商民族聚居的地区,实际上是一种保留了浓郁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间音乐。或者说是商族音乐的遗声。
是一种热情奔放、生动活泼的民间音乐,较多保留了商代音乐优美抒情、色彩华丽的特点,比较富有浪漫气息。(雅乐此时已内容变得空洞无意义,形式僵化)
“礼崩乐坏”郑卫之音是一种适应新兴封建地主阶级享乐需要的“新”乐,之所以风靡于当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随着奴隶制度崩溃,作为上层建筑的雅乐也自然将结束它的历史使命。
“郑卫之音”的问世,恰恰起到了加速“礼崩乐坏”进程的作用。这股迎合封建时代需要兴起的潮流,在长达四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席卷各诸候国的宫廷之间,形成了中国音乐史上空繁荣的景象。“郑卫之音”对雅乐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