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电影

本页回到首页←

新窗口到首页↑

电影本来就是艺术,这里指的是狭义的概念

品头论足
新片上映
新闻热点
DVD谍报
类型电影
艺术电影
电影人档案
电影特效
光影世界
灵感泉
艺术观念
专业区
职场纵横
BBS论坛

艺术电影来由:
  1907年到1908年这段时期,很多人都认为电影将趋向灭亡。许多电影院因为没有顾客,都陆续倒闭了。这种不景气一部分是由于影片“题材危机”所引起的。
  当电影开始描写心理、复杂的情节或一些来自历史和戏剧中的题材时,它还不知道怎样叙述故事。全部故事情节在10分钟内用拙劣的方法和原始的电影语言潦草地表现出来。当时曾经有人这样写道:“模仿的风尚加深了观众对影片的厌倦。他们对那些把乳母、跛子以及宪兵混杂在一起的追逐片,对那些表现伯爵夫人结婚、丢失孩子、投河自杀、被满脸胡子的萨瓦人救起、十八年后又从衣服的标记上认出了自己的女儿诸如此类的闹剧,已不感兴趣了。”
  当时的电影缺乏想象力。电影剧本是由默默无闻的文人、失业的新闻记者、落伍的演员、或者不出名的政论家编写的,报酬极其菲薄。这些人在模仿有名的题材时,当然免不了要极力求助于舞台上的戏剧。为了从不景气的情况中摆脱出来,为了把那些比光顾市集木棚的观众更有钱的人吸引到电影院里来,电影就必须在戏剧和文学方面去寻找高尚的题材。
  
这一从1906年以后开始兴起的运动,因受百代《基督受难》剧成功的刺激而更加蓬勃。意大利拍了《庞贝城的末日》,美国拍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和《尼禄火烧罗马》,丹麦拍了《茶花女》。而百代则组织了“作家及文学家电影协会”。
  但最值得注意的是“艺术影片公司”的设立,这是一个由拉菲特兄弟创办的小制片公司和一个放映业的大联合组织。

艺术是一个相对的艺术:
  这里艺术电影里的“艺术”两个字是狭义的概念,电影实际就是艺术,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 以前是艺术片,将来可能就不是"艺术片",因为电影表现手法和思想流行后大多数人都理解了。
  “艺术电影”又可以叫反思片,它是导演不安定的内心冲撞和自我的对抗,因为大多数人没有仔细想“我”的困惑,所以艺术电影看起来很超前,目的是反思自我,同时让社会反思。
  个人体验电影就是强烈的自我反思,以我为中心,表达真实的导演体验。
  也有些假艺术电影是无病呻吟的,导演自己没有切身的体会,是不可能拍出艺术电影的。
  “艺术电影”最重要的是“说出自己的声音”,生、老、病、死、欲望、心理问题等人性问题是永恒的, 从古至今,至将来10亿年都是一样的,只要是“人”。

错觉问题:
 1、现在普遍的看法好像是票房差的影片一般就是艺术电影。实际上是导演的内心冲突和大多数观众的内心冲突没有吻   合,只有深入生活,经历丰富的导演才有可能有高票房的艺术电影,一般的都是小众电影,只有一部分人会有共鸣。
 2、实际上艺术电影拍之前就决定了自己的命运,不会去迎合谁的口味,因为那是导演自己的独白。当独白感动了大多数   人时,就成了经典。应该说好的艺术电影可以放映几年,几十年,周期长,不像商业电影几周时间就可以高票房的。
 3、艺术电影是社会批判? 应该是社会反思,批判有点过于对立,不是每个艺术电影都要批判社会。
 4、艺术电影的价值就是比商业电影高?实际是一样重要。
    看商业电影娱乐放松,看艺术电影反思自我,目的都是解放自我,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心情时可以有两种选择。

向大师致敬
  如果将世界电影史作最苛刻的遴选,英格玛-伯格曼肯定属于前五名的大师之列。他对人类灵魂与罪恶的直视堪称电影的哲学家,伯格曼的一生都没有放弃对人性的探索。

艺术电影发展动态:
  近年来,心理学和精神医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受到电影业的关注。近十年的十部奥斯卡最佳故事片中,就有《雨人》、《沉默的羔羊》和《阿甘正传》三部是以精神病人或心理障碍者为主人公的。电影史上,涌现了不少以心理学或精神医学为背景的优秀影片,如《爱德华大夫》、《飞越疯人院》等,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 。